原标题:【生猪期货】系列报告(四):猪周期介绍
来源: 长江金融部落
核心观点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由供给需求不平衡导致的猪肉价格周期性变化,是经济学中蛛网模型的经典案例。一个典型的猪周期包括猪肉供给下降、猪肉价格上升、猪肉供给增加、猪肉价格下降四个阶段,时间跨度约为4年。猪周期形成的本质原因是供需不均衡,需求端总体稳定,波动主要在供给端。造成供给端波动的三个主要原因是生猪的生长繁育周期、疫病因素冲击和规模化程度。
2003 年以来,以生猪价格波峰波谷作为判断依据,一共经历了4轮完整的猪周期,目前正处于第五轮“超级猪周期”中。本轮猪周期与以往周期的不同之处在于,价格的上涨并未带来供应的快速恢复,养殖行业的恢复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非瘟疫情。目前非洲猪瘟导致产能仍处于低位,2020年供应偏紧令生猪价格延续高位震荡。如果非洲猪瘟疫病不再大面积爆发,随着四季度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后期生猪价格将逐步筑顶。
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给生产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影响其供求平衡与市场稳定, 是长期困扰生猪生产发展、价格稳定以及市场供应的难题。应对猪周期,现阶段减弱其对宏观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主要方法包括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建立完善的猪价预警信息系统、完善生猪保险政策、加快推出生猪期货以及提高生猪产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等。
01、猪周期的原理
(一)猪周期的概念
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指由供给需求不平衡导致的猪肉价格周期性变化,是经济学中蛛网模型的经典案例。一个典型的猪周期包括猪肉供给下降、猪肉价格上升、猪肉供给增加、猪肉价格下降四个阶段,时间跨度约为4年。
“猪周期”的循环轨迹一般是: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供大于求——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供不应求——肉价上涨。猪肉价格上涨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肉价下跌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周而复始,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二)猪周期的形成原因
猪周期形成的本质原因是供需不均衡,猪肉消费需求从长期看由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决定,短期内很难发生变化,需求端总体稳定;猪肉供给端主要受养殖利润、政策干预、天灾疫病等因素影响,造成供给端波动的三个主要原因有生猪的生长繁育周期、疫病因素冲击和规模化程度。
首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猪的生长繁育周期,猪的生产周期决定了一轮完整的猪周期历时3-4年。从猪仔成为后备母猪需7个月达到可繁殖状态,能繁母猪妊娠期4个月左右,哺乳期1个月,1头母猪生产一胎需要5个月左右。母猪产仔再经过1-2个月的保育期和4-5个月的育肥期,生猪出栏。因此,直接补栏仔猪仅需6个月左右,而从补栏母猪到增加猪肉供应需18个月左右,再加上因猪肉价格上涨刺激补栏所用时间和猪肉供应增加带来价格下跌的时间,一轮猪周期约3年。
其次,突如其来的疫病会造成生猪价格暴发式上扬。其中一类猪疾病对人与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等措施的,对生猪产业冲击较大,主要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其中非洲猪瘟发病过程短,最急性和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和有效药物治疗,以物理隔离预防为主,发病主要以扑杀深埋为措施。对于其他疾病防控,养殖场饲养人员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定期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猪舍内的环境干净和干燥,并对清除的生猪排泄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影响程度较小。比如2007年、2018年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非洲猪瘟,生猪的出栏量受疫病影响而急剧减少,生猪的市场价格迅速上涨。
最后,我国规模化饲养程度低的养殖环境放大了价格的波动性。在我国,养殖业以农户散养为主,行业集中度较低,单个生产者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较弱,更容易“追涨杀跌”,且防疫技术不高、资金不足,更容易大起大落。当“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时,很容易因生猪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决策失误,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农户散养的从众心理很强,容易出现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造成生猪供应的大幅震荡。
02、历史中的猪周期
2003 年以来,以生猪价格波峰波谷作为判断依据,一共经历了4轮完整的猪周期,目前正处于第五轮“超级猪周期” 中。
(一)第一轮猪周期-----“非典”+“惠农政策”共同作用
2003年4月——2006年5月,猪价经历了一轮完整的周期,价格在04年10月见顶。2003年初,“非典”带来的需求下滑导致猪价在5.5元/公斤左右低位波动,随着夏季疫病缓解,餐饮及家庭猪肉需求回升,以及国家推行惠农政策,刺激农民购买力,提振猪价反弹,价格在2004年10月达到顶峰近10元/公斤。随着价格上涨,生猪存栏量开始回升,能繁母猪存栏增幅同比提升,价格滞涨。2005年,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存栏量及出栏量均达到峰值,供大于求导致猪价回落至5.5元/公斤附近。直到2006年生猪存栏量回落至低位,5月份猪价企稳回升。
该轮周期导致猪价波动的因素主要有:
(1)“非典”疫情减少消费,拉低猪价;
(2)惠农政策提振猪价。
“非典”疫情从两个方面影响猪价:一是疫情使社会餐饮零售总额显著下降,对猪类产品需求减少,价格快速下跌;二是疫情隔离措施致使流通环节受阻,产区出栏猪不能外运,非产区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局部市场造成冲击,供求结构失衡。2003年到2006年,政府提高对“三农“的重视,实行补贴、税收减免、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致使农民人均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带动猪肉消费需求增加,促使猪价在疫情缓解后快速回暖 。
(二)第二轮猪周期-----猪价为疫情左右
2006年6月——2010年3月,猪价经历了又一轮完整的周期,价格在08年4月见顶。2006年初猪肉价格持续处于6.7元/公斤低位,致使养猪业处于亏损状态,大量母猪被淘汰。而且夏季猪蓝耳病疫情开始大规模爆发,2006年全国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量同比降幅3%左右,生猪供应严重不足,猪价持续快速上涨。随着2007年8月蓝耳病疫情开始得到缓解,猪价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供应不足使得猪价在短暂回调后立即出现反弹,2008年3月份猪价达到此轮周期的高点17.5元/公斤。之后,受能繁母猪存栏量不断增加,猪肉价格开始进入下行通道,叠加2009年甲型H1N1(猪流感)疫情爆发,以及出现瘦肉精和注水猪肉等食品安全事件,公众的消费信心受挫,需求阶段性下降,对猪肉价格形成进一步压制。直到2009年6月,为防止猪价过度下跌,政府启动冻肉储备,一次性收储11.5万吨,令猪价反弹,但2009年产能过剩,猪价从2010年初滞涨回落至9.6元/公斤。
(三)第三轮猪周期-----受猪周期内生动力推动
2010年4月至2014年3月,猪价经历第三轮周期,价格在2011年9月见顶。本轮周期外部干扰因素较少,主要受猪周期内生动力推动,上一轮周期价格下跌导致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叠加2010年4—6月国家及地方政府多次启动冻肉储备项目,生猪供不应求导致猪价从10元/公斤低位持续上涨。随着盈利改善后存栏量持续上升,2011年中期生猪供求局面反转,猪价出现小幅回落,不过四季度旺季猪肉需求上升,猪价出现再度上涨,2011年9月份猪价达到此轮周期的高点19.9元/公斤。随着能繁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的持续增加,2012年母猪存栏和生猪存栏达到历年高位,猪价进入下行通道。不过夏季过后到年底需求旺季,猪价略有反弹。随着猪肉价格的高涨,养殖户纷纷增加后备母猪存量,猪肉价格又一次进入下行通道,虽然2013年5月,为了稳定猪肉价格,商务部等三部委联合开启冻猪肉收储工作,提振了市场信心,短期价格有所恢复,但随着反腐工作深入和打击“三公消费”,2014年猪肉价格再次下行至10.5元/公斤。
(四)第四轮猪周期-----猪价受环保政策影响
第四轮周期自 2014年4月2018年7月,价格在2016年6月见顶。这一轮周期主要源于环保政策的严格化,规模化转型调整拉长了周期跨度。生猪养殖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高、污染大,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自2014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度,导致大量散养户退出市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进入持续下降通道,叠加2015年上半年爆发猪丹毒疫情,猪价从10.5元/公斤涨至2016年6月最高21.2元/公斤。此轮猪周期的特点是受环保和规模化影响,猪肉价格上行并未带动生猪显著补栏,可以看到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从2015年后均下滑,不过规模化养殖提升了产业效率,一方面提升了生猪的单体重量,另一方面MSY提高,能繁母猪提供的仔猪数量上升,2017年生猪出栏量不降反增,猪价在2016年攀顶之后开始进入下滑通道,2018年年后生猪行业亏损不断扩大,并在2018年中完成筑底,猪价最低达到10元/公斤。
03、本轮超级猪周期
(一)本轮超级猪周期——非洲猪瘟驱动新一轮超级猪周期
第五轮周期自 2018 年 8 月——至今,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第五轮超级猪周期,从 2018 年 8 月我国首次发现非洲猪瘟疫情直到2019年的全国蔓延,2019年国内几乎有三分之一的生猪死亡,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生猪供应缺口,生猪价格从最低2019年最低10元/公斤上涨至2019年11月近40元/公斤历史高位。随着储备肉投放、进口肉增加,猪价高位回落,但1月下旬国内新冠疫情爆发,各地运输受阻、屠宰企业停工令猪价再度上涨。3月份国内疫病转好,屠宰企业复工,养殖端加快生猪出栏、储备肉投放以及进口肉增加,而下游需求受疫病影响超预期下降导致猪价大跌,5 月中旬生猪价格最低跌至24元/公斤,较最高点跌幅达 30%。随后养殖端挺价惜售、肥猪供应减少,价格触底反弹,叠加新发地疫情引发全国冻肉检查,进口肉也减少,助推猪价再度攀升。本轮周期与以往周期的不同之处在于,价格的上涨并未带来供应的快速恢复,养殖行业的恢复很大程度上仍受制于非瘟疫情。
非洲猪瘟冲击: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由于传染性强,没有有效疫苗,加之一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利违规运输带病猪肉,非洲猪瘟很快传遍全国所有省区市。同时,由于我国部分地区防疫能力较弱,客观上也未能有效阻止非洲猪瘟的广泛传播。受疫情强烈影响,本轮猪周期的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下降幅度和下降时间均较之前大幅强化。
内在上涨动力:随着国家政策支持生猪复产以及高利润刺激,规模企业积极生猪补栏,生猪产能逐步得到恢复,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19年10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连续8个月环比增长,较 2019 年 9 月最低点累计增长 23.3%,按照 10 个月的养殖周期,至少 8 月之后生猪出栏量会逐步增长。根据涌益资讯统计数据,仔猪存栏 4、5月环比回升(占总样本存栏 21%),中猪存栏(占比 50%)4、5 月环比回升,大猪存栏(占比 28%)5 月环比下跌,按照小中大猪 6、4、2 个月生长周期推算,四季度生猪出栏会增加。不过生猪供应由能繁母猪存栏量和 MSY(母猪的生产效率)决定,2019 年 3 月-2020 年 2 月的年均能繁母猪存栏*MSY 对应2020年生猪出栏量。而 2019 年3月-2020 年 2 月国内年均能繁母猪存栏量2196万头,同比跌30%。而受非瘟猪瘟高死亡率影响,2019年MSY 从20下滑至17.4。且由于二元母猪存栏受损严重,全行业出现较多三元母猪留种现象,会造成能繁母猪生产性能有 20%-30%的下滑,目前行业三元母猪存栏占比超 30%,按照 MSY5%的降幅测算,2020 年 MSY 为 15.7,2020年生猪出栏量预计3.63 亿头,同比降 33.3%,为2010 年以来最低水平。目前产能逐步恢复,但仍处于偏低水平,猪价维持高位。
(二)对未来本轮超级猪周期的展望
供应端,国家政策支持生猪复产以及高利润刺激,规模企业积极生猪补栏,四季度生猪产能逐步增加,但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下降、三元能繁占比提升使得母猪整体效率下降,2020生猪出栏量不乐观,虽然头均生猪出肉量提高以及进口肉增加,但难敌出栏量下滑的幅度,预计2020年生猪供应量同比降三成,猪肉总供应同比降两成,整个2020年生猪供应仍偏紧。
需求端,上半年新冠疫情对消费的冲击较大,随着国内疫病好转,经济运行的反弹之势已确立,二季度的整体表现明显好于一季度,餐饮、户外消费需求逐步恢复,叠加下半年生猪进入季节性消费旺季,生猪需求会转好,但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替代品价格优势明显将抑制需求增速。
综合来看,2020生猪产能仍处于低位,供应偏紧格局依然存在,生猪价格延续高位震荡。如果非洲猪瘟疫病不再大面积爆发,随着四季度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后期生猪价格将逐步筑顶。
04、猪周期的应对
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给生产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影响其供求平衡与市场稳定, 是长期困扰生猪生产发展、价格稳定以及市场供应的难题。而且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涉及民生问题,学会应对猪周期,减弱其对宏观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至关重要。
1、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
首先就是要加快规模化转型,提高养殖端抗风险能力。我国生猪行业在1990年以前主要以散养模式为主, 从2006年开始, 生猪行业大量散养户每年以1%的速度退出, 生猪规模化的比例不断上升, 但散养户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散养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造成中国生猪生产、加工与销售的脱节, 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始终是比较弱的, 而且供需失衡还会导致游资的介入, 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通过各种扶持、鼓励措施, 发展生猪的规模化生产, 增强养猪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这是加快跳出生猪周期性大幅波动的关键。
2、建立完善的猪价预警信息系统
此外国家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服务,提供完整、准确、及时的信息, 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失误, 还要及时发布市场、技术、疫病信息,保障这些信息获取方式的方便快捷。现在经营者多少都有了一定的“猪周期”意识, 但绝大多数散养户并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再加上盲目的追涨惜售与恐跌滥杀, 从而导致养殖户始终处于受损最大的弱势,建立完善的猪价预警信息系统,更利于养殖户应对价格波动。
3、完善生猪保险政策
生猪保险是稳定养殖户受益的另一条有效途径。我国目前开展的生猪保险仅有能繁猪保险、育肥猪保险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3种常见保险险种。可以提高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立足于长期稳定生猪生产,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把握时间窗口,持续开展并扩大生猪价格保险试点。未来生猪保险可以由“保生产”过渡到“保价格”“保收入”,为养殖场、加工厂、贸易商等生猪全产业链提供可持续的市场风险管理方案。同时,在设计生猪保险产品时,坚持“区域差异化”原则,充分考虑生猪养殖的现状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物价水平以及地方政策的差异,“量身定制”真正满足养殖户需求、保障其收益能力并具有当地特色的保险产品,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要求适时对产品进行更新完善,以不断提高产品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竞争力。也希望推动生猪保险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范畴,以得到更好的推广。
4、加快推出生猪期货
生猪期货对养殖者了解未来价格走势和锁定收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加快推出生猪期货。生猪现货市场对供求的引导具有滞后性, 使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成为其难以克服的缺陷。期货具有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功能,生猪期货也不例外。生猪养殖者通过期货交易行情,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 从而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使得市场上的生猪得到长期稳定的供应。从长远来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摆脱生猪价格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应适时推出生猪期货作为转移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 给市场提供价格信号, 有效应对市场波动。
5、生猪产业要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猪场要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 才能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技术和装备的提升, 带动标准化养殖技术的深入推进, 从而实现品种良种化、生产设施化、养殖标准化、产品安全化、防疫制度化, 加快传统养猪向现代养猪的新跨越。目前生产高端猪肉、土猪肉、有机猪肉等技术含量高、品质好的猪场具有很强的抗跌性, 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很小。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