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猪病防治技术

第一节 猪病防治的一般原则

一.猪病防治要始终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降低和减少病原微生物在猪场环境中的浓度,增强猪只自身的抵抗力。

二.猪场生产区和猪舍门口设置消毒池,池内配制2%火碱水或20%的石灰水等,消毒液要及时更换,经常保持有效浓度。

三.根据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需要,供给所需的全价饲料,经常检查注意饲料品质,禁止饲喂不清洁,发霉、变质的饲料。根据猪的生理特点,加强环境特别是猪舍内小气候环境的管理,要求温度适宜、湿度适宜,空气新鲜。

四.猪舍内外每天清扫1次,饲养用具、器械定期消毒。饲槽、猪栏、猪床也要定期消毒。

五.兽医人员和饲养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穿工作服和工作鞋,工作结束后,即将工作服和工作鞋留在更衣室内,严禁带出场外,工作服和工作鞋要经常消毒,保持清洁。

六.实行自繁自养,需要引进种猪时,必须由非疫区且具有资格证的种畜场购入,隔离观察1个月,经检查认为健康的,方可混群。

七.实行全进全出,一批猪转群或出售后,要对圈舍进行全面的清洗、消毒,空置1周后方可进猪。

八.搞好预防接种。根据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每年下发的重大动物强制免疫实施方案,结合本地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对猪瘟、口蹄疫等主要传染病,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强制免疫,对当地常发疫病有目的、有计划地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以防患于未然。

在预防接种之前,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了解所在地近期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针对所掌握的情况,拟定预防接种方案,若有疫情存在,则应先安排对特定病的紧急预防,稳定后再安排其他预防接种;二是要对被接种的猪进行详细的检查,特别要注意其健康状况,因为不同的健康水平,预防接种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是有差异的,因此,应将猪群健康状况调整到最佳状态;三是对疫苗要进行逐瓶检查,不能用无瓶签、保存不当及失效的疫苗,疫苗用法、用量严格按说明书进行;四是备齐足够的器械、消毒药品,并做好人员的组织。预防接种后,有的疫苗对猪只可产生局部的或全身的反应,一般讲,这不是一个异常的现象,因为生物制剂对机体来讲,是一个异物,接种后总有一个反应过程,但不应有不良的或剧烈的反应。若有剧烈的反应,则必须查明原因,是疫苗质量有问题还是接种量过大,或是接种技术和途径不当等等。对于免疫效果,其影响因素很多,与疫苗种类、性质以及接种途径、运输保存等有关,也与猪只年龄、体况、饲养管理等因素有关,同时还会受到母源抗体等体内原有抗体的影响。因此,在预防接种中均应该加以注意。

九.适当药物防治。药物防治在于预防或减少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发生。猪场一般常用药物主要是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和各种磺胺类药(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等)以及各种驱虫药(抗蠕敏、丙硫苯嘧唑、伊维菌素等)。在兽医防治技术上,一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对某些药物敏感,疗效佳(如猪丹毒对青霉素敏感,弓形虫病对磺胺类药敏感),但在总体上应考虑群体防治。在兽医防治治疗上,注意使用抗菌增效剂,它与磺胺类药并用,可增强疗效,与一些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合用,能起到协同作用。药物防治主要针对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的疾病(包括驱虫药),猪场的兽医应该要根据猪场现实检疫和诊断情况,选择药物,使之获得最佳防治效果。

十.重视消毒、杀虫、灭鼠。消毒是杜绝传染源并确保猪群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任何猪场都应该重视。通常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前者是指没有发生传染病时,对畜舍、用具、场地、饮水等进行消毒;后者是在发生传染病时,为控制病原的扩散对已造成污染的环境、畜舍、饲料、饮水、用具、场地及其它物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消毒可分以下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进行机械性清扫,第二步用化学消毒液消毒。机械性清扫是通过清扫、冲洗、洗刷等措施,搞好畜舍环境卫生,此方法可使畜舍微生物污染程度大大下降。在清扫和冲洗后再用化学药物进行消毒,可提高消毒效果,达到预期消毒目的。当前市面上销售的消毒剂很多,应注意依据不同环境条件和要求进行选用,也可选不同消毒剂交替使用,避免长久使用同一种消毒剂。杀虫要首先做好消灭蚊蝇工作,可选用敌百虫、敌敌畏、倍硫磷等杀虫药。灭鼠要首先对畜舍、饲料库等场所应注意做到防鼠的要求。特别对饲料的贮藏处要杜绝有鼠的进出。

十一.建立疫病监测制度。有条件的猪场,应建立兽医诊断室,便于对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进行监测。建立详细的疾病检查、剖检、诊断、治疗、处理等记录,以了解疫病动态。

十二.坚持按规范处置疫情。若猪场发生传染病,则应立即采取隔离、封闭、消毒等措施,及时控制和扑灭疫病,减少经济损失。

第二节主要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一、猪瘟

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所引起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它危害猪和野猪,其他动物不发,发病率达95~100%,主要特征是高热稽留、微血管变性而引起全身广泛出血、坏死、梗塞等变化。

(一)猪瘟的症状及病变

猪瘟潜伏期一般为5~7天,短的2天,长的21天。人工感染强毒株,一般在36~48小时体温升高。根据临床症状和其他特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迟发性三种类型。

1.急性型

开始时猪群内仅几只显示临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高的可达42℃以上。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黏液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体温升高初期病猪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或至多在几天内死亡。

2.慢性型

慢性型猪瘟的病程可分为3期。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为第二期。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症状,体温再次升高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慢性猪瘟病猪可存活100天以上。

3.迟发性型

迟发性猪瘟是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的结果。胚胎感染低毒猪瘟病毒,如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对猪瘟病毒的中和抗体。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病猪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妊娠猪先天性猪瘟病毒感染可导致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出血常见,且初生仔猪死亡率高。

(三)病理变化

膀胱黏膜、喉头会厌软骨粘膜出血,肾颜色淡,有出血点,脾出血,边缘梗死。淋巴结肿大、出血,大理石状。坏死性肠炎,盲结肠扣状肿或溃疡。左心耳点状出血。死产胎儿皮下水肿,腹水,皮下、四肢等出血。

(四)预防措施

1.做好平时的免疫接种

对所有猪进行猪瘟强制免疫。采用猪瘟活疫苗和传代细胞源猪瘟活疫苗。

商品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

种公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

种母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次配种前免疫一次。

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所有健康猪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2.实行自繁自养的办法

若需要从外地购买猪种,运回后须隔离饲养1个月左右,并进行疫苗注射,方可混群饲养。

3.加强集市管理和运输检疫

杜绝病猪在集市出售、收购、运输。生猪交易市场、猪场、屠宰场等猪只集中场所,特别应加强兽医卫生管理及检疫措施。

4.改善饲养管理

搞好圈舍、环境及相关工具的兽医卫生、消毒工作。

5.猪瘟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

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猪群发生以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一)流行特点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病猪、带毒猪和患病母猪所产的仔猪以及被污染的环境、用具都是重要的传染源。此病在仔猪中传播比在成猪中传播更容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度集中,都容易导致本病发生和流行。猪场卫生条件差,气候恶劣、饲养密度大,可促进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老鼠可能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二)临症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发病后大多表现有呼吸困难症状,但具体症状不尽相同。

母猪染病后,初期出现厌食、体温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少部分(2%)感染猪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并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个别母猪拉稀,后期则出现四肢瘫痪等症状,一般持续1~3周,最后可能因为衰竭而死亡。怀孕前期的母猪流产,怀孕中期的母猪出现死胎、木乃伊胎,或者产下弱胎、畸形胎,哺乳母猪产后无乳,乳猪多被饿死。

公猪感染后表现咳嗽、打喷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运动障碍、性欲减弱、精液质量下降、射精量少。

生长肥育猪和断奶仔猪染病后,主要表现为厌食、嗜睡、咳嗽、呼吸困难,有些猪双眼肿胀,出现结膜炎和腹泻,有些断奶仔猪表现下痢、关节炎、耳朵变红、皮肤有斑点。病猪常因继发感染胸膜炎、链球菌病、喘气病而致死。如果不发生继发感染,生长肥育猪可以康复。

哺乳期仔猪染病后,多表现为被毛粗乱、精神不振、呼吸困难、气喘或耳朵发绀,有的有出血倾向,皮下有斑块,出现关节炎、败血症等症状,死亡率高达50%以上。仔猪断奶前死亡率增加,高峰期一般持续8~12周,而胚胎期感染病毒的,多在出生时即死亡或生后数天死亡,死亡率高达100%。

(三)预防措施

做好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规模养殖场按下述推荐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散养猪在春秋两季各实施一次集中免疫,对新补栏的猪要及时免疫。

1.规模养猪场免疫

商品猪:使用活疫苗于断奶前后初免,4个月后免疫1次;或者,使用灭活苗于断奶后初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初免后1个月加强免疫1次。

种母猪:使用活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免疫。15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以后每次配种前加强免疫1次。

种公猪:使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以后每隔4~6个月加强免疫1次。

2.散养猪免疫

春秋两季对所有猪进行一次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养猪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健康猪使用活疫苗进行一次加强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可以不进行加强免疫。

活疫苗免疫28天后,进行免疫效果监测。高致病性猪蓝耳病ELISA抗体检测阳性判为合格。存栏猪免疫抗体合格率≥70%判定为合格。

三、伪狂犬病

( 一)概述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和贮存者,仔猪和其他易感动物一旦感染该病,死亡率高达100%,成年母猪和公猪多表现为繁殖障碍以及呼吸道症状。

(二)流行特点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伪狂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临床症状

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均可感染发病,以发热、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怀孕母猪感染后,病毒通过胚胎传染并致死胚胎和胎儿,出现流产和产死胎、木乃伊胎,尤其以产死胎(大小相差不显著、较新鲜、无畸形胎)较为多见,不论初产还是经产母猪均可发生,流产率达20%~50%。仔猪感染后可表现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呼吸困难、体温升高、下痢等。两周龄内仔猪感染后死亡率高达100%。

(四)病理变化

伪狂犬病毒感染一般无特征性病变。眼观主要见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其他肉眼病变不明显。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炎和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时,脑膜明显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和坏死点。子宫内感染后可发展为溶解坏死性胎盘炎。

( 五)预防措施

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伪狂犬病的根本措施,目前国内外已研制成功伪狂犬的常规弱毒疫苗、灭活疫苗以及基因缺失疫苗(包括基因缺失弱毒苗和灭活苗),这些疫苗都能有效地减轻或防止伪狂犬病的临诊症状,从而减少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疫苗首选基因缺失弱毒苗,一般首免60~70日龄,间隔4~6周加强免疫一次;种猪必须每4个月免疫一次;存在野毒隐患的猪场,仔猪要在3~4日龄进行滴鼻首免,间隔4~6周加强免疫。

四、日本乙型脑炎病

乙型脑炎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虫媒病毒性疾病。猪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和储存宿主,是乙脑传播给人类最重要的宿主。

(一)临床症状

仔猪感染乙脑后症状为:病猪体温升高、沉郁、卧地、减食、口渴、结膜潮红、粪呈干球状、尿少色深、少数跛行、行走不稳,部分病猪出现视力障碍、乱冲乱撞;育肥猪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

公猪发生睾丸炎,多为一侧性,睾丸肿胀、疼痛、温度升高,数日后消退,少数病猪睾丸缩小、变硬,丧失种用能力。

母猪感染该病后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或延时分娩,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流产胎儿水肿、脑膜充血、皮下水肿、淋巴结充血、肝脾有坏死灶;部分仔猪出生后几天痉挛死亡,少数仔猪生长发育良好,同窝仔猪大小、病变有明显差别。

(二)诊断

乙脑的诊断依靠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来完成,由于乙脑临床症状与许多疾病相似,故不能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即使是疫区病例也是如此。实验室诊断包括病原检测和血清学诊断。病原学检测方法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反向被动血凝试验,免疫细胞化学法和PCR诊断方法等。

(三)综合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尤其是管理好没有经过乙脑流行季节的幼龄动物和从非疫区引进的动物。这类动物大多为乙脑阴性,很易感染,一旦感染则很快产生病毒血症,成为传染源。

2.阻断传播媒介。乙脑属于昆虫媒介传染病,蚊虫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蚊虫感染乙脑病毒呈终身感染,不能产生抗体,病毒也不会被清除,蚊虫可携带病毒过冬,并且病毒可经虫卵传代,所以蚊虫是乙脑病毒的长期保存宿主。因此,防蚊灭蚊是防制乙脑的重要措施。

3.免疫防制。大规模地接种高质量的猪乙脑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每年的4~5月,蚊蝇进行活动时,进行免疫预防,效果较好。

五、猪圆环病毒病(Ⅱ型)

猪圆环病毒(PCV)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小的动物病毒,现已知PCV有两个血清型,即PCV1和PCV2。PCV1为非致病性的病毒。PCV2为致病性的病毒,它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主要病原。PCV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pH值 为3的酸性环境中很长时间不被灭活。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在56℃或70℃处理一段时间不被灭活。在高温环境也能存活一段时间。感染猪可自鼻液、粪便等废物中排出病毒,经口腔、呼吸道途径感染不同年龄的猪。怀孕母猪感染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仔猪。

(一)临床症状

最常见的是猪只渐进性消瘦或生长迟缓,这也是诊断该病所必需的临床依据,其他症状有厌食、精神沉郁、行动迟缓、皮肤苍白、被毛蓬乱、呼吸困难,咳嗽为特征的呼吸障碍。体表浅淋巴结肿大,肿胀的淋巴结有时可被触摸到,特别是腹股沟浅淋巴结;贫血和可视黏膜黄疸。在一头猪可能见不到上述所有临床症状,但在发病猪群可见到所有的症状。PCV感染可引起猪的免疫抑制,从而使机体更易感染其他病原,这也是圆环病毒与猪的许多疾病混合感染有关的原因。

(二)病理变化

1.剖检病变

本病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患猪消瘦,贫血,皮肤苍白,黄疸(疑似PMWS的猪有20%出现);淋巴结异常肿胀,内脏和外周淋巴结肿大到正常体积的3~4倍,切面为均匀的白色;肺部有灰褐色炎症和肿胀,呈弥漫性病变,比重增加,坚硬似橡皮样;肝脏发暗,呈浅黄到橘黄色外观,萎缩,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肾脏水肿(有的可达正常的5倍),苍白,被膜下有坏死灶;脾脏轻度肿大,质地如肉;胰、小肠和结肠也常有肿大及坏死病变。

2.组织学病变

病变广泛分布于全身器官、组织,广泛性的病理 损伤。肺有轻度多灶性或高度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肝脏有以肝细胞的单细胞坏死为特征的肝炎;肾脏有轻度至重度的多灶性间质性肾炎;心脏有多灶性心肌炎。在淋巴结、脾、扁桃体和胸腺常出现多样性肉芽肿炎症。PMWS病猪主要的病理组织学变化是淋巴细胞缺失。

(三)预防措施

1.做好免疫接种。采用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在仔猪21~28日龄时进行免疫接种。

2.发病后可采用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减少并发感染,同时采用黄芪多糖注射液并配合维生素B1+B12+Vc肌肉注射,或使用佳维素或氨基金维他饮水或拌料等辅助治疗的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六、猪细小病毒病

猪细小病毒病又称猪繁殖障碍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该病主要表现为胚胎和胎儿的感染和死亡,特别是初产母猪发生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但母猪本身无明显的症状。

(一)流行特点

感染母猪所产的死胎、仔猪及子宫内的排泄物中均含有很高滴度的病毒,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感染种公猪也是该病最危险的传染源,可在公猪的精液、精索、附睾、性腺中分离到病毒,种公猪通过配种传染给易感母猪,并使该病传播扩散。

污染的猪舍是猪细小病毒的主要储藏所。在病猪移出、空圈4~5个月,经彻底清扫后,再放进易感猪,仍可被感染。污染的食物及猪的唾液等均能长久地存在传染性。

仔猪、胚胎、胎盘通过感染母猪发生垂直感染;公猪、肥育猪和母猪主要是经污染的饲料、环境经呼吸道、生殖道或消化道感染;初产母猪的感染多数是经与带毒公猪配种时发生的;鼠类也能传播本病。

本病具有很高的感染性,易感的健康猪群一旦病毒传入,3个月内几乎可导致猪群100%感染;感染群的猪只,较长时间保持血清学反应阳性。本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节或母猪产仔和交配季节。母猪怀孕早期感染时,胚胎、胎猪死亡率可高达80%~100%。母猪在怀孕期的前30~40天最易感染,孕期不同时间感染分别会造成死胎、流产、木乃伊、产弱仔猪和母猪久配不孕等不同症状。病毒的感染率与动物年龄呈正比。

(二)临床症状

怀孕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如流产、死胎、产木乃伊、产后久配不孕等。其它猪感染后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三)诊断

猪细小病毒感染可以依据临诊症状和流行病学做出初步诊断,一般认为,如果仅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胎儿发育异常等繁殖障碍症状,同时有证据表明是传染性疾病时,应考虑到猪细小病毒感染的可能,但是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其中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通认可,在临诊检测中被广泛应用。

(四)预防措施

1.初配母猪配种前45天和15天各注射一针细小病毒疫苗,对预防本病具有很好效果。

2.对延时分娩的病猪及时注射前列腺烯醇注射液引产,防止胎儿腐败,滞留子宫引起子宫内膜炎及不孕。

3.对心功能差的使用强心药,机体脱水的要静脉补液。

第八章 养猪场粪污综合处理技术

第一节 猪粪无害化处理技术

一、技术概述

猪粪本应是一种很好的农家肥,是培肥改良土壤的优质有机肥资源。但如果直接施用新鲜猪粪便,必将产生作物伤根、病害、草害等负面影响。据统计,年出栏在千头左右猪场,每天产生猪粪1.2 吨左右,如果按过去那种自然堆沤发酵处理,存在如下几方面弊端:一是堆沤时间长(4~6个月),效果差;二是长期堆置既占场地,又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三是自然堆沤发酵粪便呈烂湿状、具恶臭,难以运输,也很难直接施用。猪粪无害化处理配套技术,该技术适宜于养殖规模在千头左右的养猪场的粪便处理。

1.预处理堆放场建造及预处理技术

预处理堆放场建造:生猪粪便含水量高、黏性重、通气性差,不能直接发酵,应在预处理场经预处理后才能进入发酵槽发酵。预处理场建造面积是根据万头猪场7~10天的粪便累计储量来确定的,按千头猪场7~10天的猪粪累计储量为8~12吨计算,确定预处理场建造面积为35~40平方米。地面浇注成坡度为1%~2%的倾斜坡,在低的一边边缘砌1条小沟(沟宽25厘米、深20厘米),使预处理物料渗出液经小沟通往尿液储存池。

预处理技术: 一是在新鲜猪粪中添加占发酵猪粪总量10%~15%无毒无害的木屑或粗米糠等辅料,也可以试掺鸡粪,以起到调节水分、通气和碳氮比作用,使猪粪的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碳氮比在30~40之间。二是添加占发酵物料总量5%的过磷酸钙,调节猪粪pH值在7.5左右。添加料必须和猪粪均匀混和,然后在预处理场中以梯形状堆放。堆条梯形为上宽2米,下宽3米。堆放条状走向与地面倾斜度方向一致,以便使渗出液能流向低的一面小沟中。预处理场中堆放时间,夏秋季为7天,冬春季为10天,然后进发酵槽发酵。

预处理程序如下:新鲜猪粪→加锯木屑、米糠、鸡粪和酵素菌有机物料腐熟剂→加过磷酸钙→均匀混合→梯形堆置7~10天→送发酵槽

2.发酵场所建造:猪粪发酵是无害化处理的主要环节,通过高温(55~65℃)发酵,猪粪中病原菌和杂草种子被杀灭,有机质腐殖化,其中养分变成易被农作物吸收的形态。为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建造合适的发酵车间和发酵槽。

发酵车间建造:万头猪场发酵车间建造尺寸为长20~30米、宽7.5~8米、高3.5米,盖顶选用阳光板,使太阳热能透过阳光板来提高发酵车间室温,加快发酵物料起始温度的提高。顶部留有换气孔,以便物料发酵时产生的水蒸气等气体散发排出。四面墙体为砖混结构,留好门窗。

发酵槽建造:发酵车间内建有发酵槽二个,槽长18~25米、宽2.5米,槽边用砖砌成,水泥抹面。一发酵槽发酵4~5天翻料时,使发酵物料从一槽翻入二槽。一般从进料到出料约需要20~25天时间。

3.翻料机结构:可用翻料机(翻料机由带有翻铲的旋转滚筒、行走装置和提升装置等组成,旋转滚筒由液压马达带动,翻动发酵物料,在向后抛撒发酵物料过程中,起到疏松通气、散发水气、粉碎、搅拌等作用,促进物料发酵腐熟、干燥。一般翻料机需用80~100 米长,7~8米宽的发酵槽,走完发酵槽需要30分钟时间。)或人工翻料。

4.发酵技术应用:发酵物料在发酵槽内,通过发酵微生物的作用,在翻料机或手工翻动中,逐渐发酵腐熟。槽式发酵操作程序:猪粪和木屑混合物料在预处理场堆置7~10天后,进入发酵槽发酵。一般每十天进料1次,体积在10立方米左右(即堆高0.75米、宽4.5米、长3米),相当于千头猪场10天产生的猪粪量。如在冬春季节,气温低,新鲜猪粪内本身存在的发酵菌繁殖速度慢,短时期难以达到发酵态势,必须外加活力强的发酵菌剂促使发酵态势形成。而在夏秋季,由于气温适宜猪粪内存在的发酵菌大量繁殖,很快便可达到发酵态势,不必外加发酵菌剂。据试验表明,在冬春季节,每吨发酵物料需加0.2%~0.3%发酵菌剂,发酵菌剂可均匀撤在已进发酵槽的物料表面。通过翻料机或人工翻动,使发酵菌剂和发酵物料均匀混和,促进猪粪发酵腐熟。翻料工作次数:冬春季每5天在中午时分翻料1次,夏秋季每5天翻料2次,使物料发酵温度控制在55~70℃之间。发酵温度可用棒式数显温度计测控。猪粪在夏秋季节发酵,时间控制在20天左右,冬春季节为25天左右。经上述发酵过程,猪粪已基本腐熟,然后出发酵槽,在仓库内堆置10天左右完成后熟。这样猪粪无害化处理全过程结束。

物料发酵程序如下:经预处理猪粪→加发酵菌剂→酵素菌有机物料腐熟剂→翻料机或人工翻堆→20~25天腐熟出料→仓库堆置后熟→精制有机肥

5.发酵菌剂的合理使用:在冬春季节,发酵物料加发酵菌剂的,物料升温快,发酵腐熟度好,有机肥的品质也好;而不加发酵菌剂的物料升温慢,发酵时间长,花费工时多,难以进行工厂化生产。而在夏秋季节,发酵物料加不加发酵菌剂无明显差异,为此,从发酵效果和发酵花费成本综合考虑,在冬春季节,采用加发酵菌剂的发酵技术,而在夏秋季节去除加发酵菌剂这道工序,每吨发酵完善的猪粪腐熟料可节省成本30~40元。

6.猪粪腐熟度评价指标:一是物理性指标,熟腐的猪粪,其颜色是棕褐色,基本没有臭味,物料温度接近气温,松散度好;二是化学性指标,即含水率在30%以下,氮磷钾总养分含量达50~60克/千克,pH 7.5~8.0,有机质含量≥30%,大肠杆菌值≤10~1,寄生虫卵死亡率在95%~100%。凡达到上述指标的都属于发酵完善。目前,该技术已在我国几百个猪场推广应用,年处理猪粪2.5~3万吨,已生产精制有机肥1万吨以上,对改善养殖场的环境卫生,促进生猪健康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生产也发挥了较好的效益。

第二节 猪场污水沼气处理技术

一、养猪废水“环保型”处理方式及其工艺流程

国家农业部2001年出台的畜禽养殖业能源环保站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畜禽养殖业污水处理的两种方式,即“环保型”和”生态型”。规范中对“环保型”处理方式工艺要求如下。

图8-1养猪废水“环保型”处理工艺流程

从图8-1中可清楚地看到:“环保型”处理工艺主要包括固液分离、厌氧发酵沼气池、好氧曝气和生物处理等四个方面处理技术。其中厌氧发酵沼气池是关键工艺。

“环保型”处理方法必须符合“技术合理、经济合算、安全可靠、管理方便”原则,达到“产气率高、处理率高、投资合理、运行费用低、稳定达标和管理方便”的目的,为此,必须对现有工艺进行科学的选择。

(一)厌氧发酵沼气工艺: 目前,用于养猪污水厌氧沼气主要技术有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混合一推流厌氧消化器(USR)和折流式厌氧污泥床(ABR)三种。

(二)好氧曝气工艺 :目前好氧工艺主要有SBR和两段好氧生化等工艺,从投资和运行费用分析,两段好氧生化工艺比较合适。

(三)固液分离工艺: 目前养猪污水固液分离有两种措施:人工分离和机械分离,根据实践经验分析,固液分离只能保持适度范围,过量导致沼气产气量降低。采用机械分离必须在分离前进行搅拌,导致分离后的污水COD高于分离前的COD。鉴于以上分析,采用以下固液分离方法:直冲式污水在酸化池前设计一个酸化沉沙池,采用人工办法将粗粪打捞外运后进入酸化池,干清粪污水直接进入酸化池。污水经过酸化池后会产生一定量的浮渣,通过人工把浮渣清除外运。

(四)稳定塘: 目前稳定塘有两种:好氧稳定塘和兼氧稳定塘,通常采用兼氧稳定塘,兼氧稳定塘又分为普通塘和生物塘两种,无论采用普通塘和生物塘均应设计为多级串联,一般3~4级为宜,一级生物塘用于养鱼,二级塘按无土栽塘方式引入空心菜或直接栽种茭白等,三级塘为稳定塘,四级塘为去磷塘。

三、降低污染的措施

虽然在猪粪的处理利用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要从源头上降低污染,还需要从饲料方面做工作。我国自1995年提出生态营养理论以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通过生态营养调控减少畜禽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一是选购符合生产绿色畜产品要求和消化率高、营养变异小的饲料原料,达到增重快、排泄少、污染少、无公害的目,并注意选择有毒有害成分低、安全性高的原料;二是力求准确估测动物不同生理阶段、环境、日粮配制类型等条件下对营养的需要量和养分消化利用率,设计配制出营养水平与动物生理需要基本一致的日粮;三是按理想蛋白质模式,以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为基础,配制符合动物生理需要的平衡日粮,提高蛋白质利用率,减少氮的排出;四是提高饲料利用率,配制饲料时可选用植酸酶、蛋白酶、聚糖酶等酶制剂,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尤其在幼年动物日粮中添加效果更佳。添加益生素,通过调节胃肠道内微生物群落,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对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氮排泄量作用显著;合理添加抗菌素对提高饲料利用率效果显著,但要注意选用高效、低吸收、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畜禽专用抗菌素及其替代品,并严格执行用法用量,保证畜产品的安全卫生和减少排出量;五是禁止使用高铜、高锌日粮。日粮中添加活性碳、沙皂素等除臭剂,减少动物粪便臭气的产生。采用膨化和颗粒化加工技术,破坏或抑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有毒有害物质和微生物,改善饲料品质和卫生状况,提高养分消化吸收率,减少排出量。

参考文献

[1]掌子凯,刘长春主编.生猪养殖主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3.

[2]郑友民.猪人工授精技术(第1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3]李如治.家畜环境卫生学(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吕惠序.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及综合防控[J].养猪,2010(3):49~50.

[5]郑志伟.生物发酵床养猪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6]张全生.现代规模养猪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7]张洪本.自然养猪法实用技术手册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8]丁山河,刘远丰.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M].武汉:湖北省科技出版社,2009.

[9]李清宏,韩俊文.怎样提高养猪效益(第2版)[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3.

[10] 掌子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技术推进研究[J].中国家禽,2012,34(7):1~4.

后 记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十三五”期间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就要求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发展贫困地区畜牧业是推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尽快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畜牧业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业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畜牧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提高了贫困地区劳动力畜牧业养殖水平,促进了贫困地区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使畜牧业真正能成为扶贫攻坚的朝阳产业和致富产业,有力推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进程。但是畜禽生产中存在的标准化程度不够,良种化水平不高,粪污污染防治措施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14年,我局开始筹划编写这套精准扶贫畜牧养殖技术培训系列教材,立足我市实际,紧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及我省“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组织长期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按照承担的编写任务及个人擅长的养殖技术领域分别深入我市规模猪鸡牛羊养殖场(小区)和畜牧科学发展示范点,通过长期驻场蹲点服务的方式,指导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总结工作经验,并对我市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梳理,借鉴先进典型,分畜种、分章节将各畜种的现代养殖技术与生产实践经验编辑汇总成丛书。本套丛书从筹划、汇编到成册历时近一年时间。由我局业务骨干执笔精心撰写,并经数次修改完善,最终定稿。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相关书籍和教材,在此表示感谢。编写人员撰写教材时结合多年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多次深入养殖场进行实地考察验证,但由于水平、经验和时间有限,不免存在一些不当或遗漏之处,希望各位同仁和读者不吝赐教。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努力提高自己,并不断修改完善此类著作。

孙 晓

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