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喜欢下厨房的男人,对猪肉都会存在偏好,比如苏东坡。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问题,经常会想到对比,近千年前苏轼吃的猪肉和现在的猪肉,肉质孰优、价格孰廉?我觉得,都是今胜于昔。原因无它,产业化全球化便利化。因为有着较理想的产业利润,生猪行业的经营已经非常成熟,甚至我们在剖玄析微后,可以把生猪产业的盈利归依于对成本的控制。

生猪的成本和盈利

从成本构成角度来看,生猪企业的成本主要分两大块: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有固定和相对固定不动的物品投入及其折旧,形成固定资产和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包括猪舍、给排水、消杀换气等硬件,以及母猪和后备母猪等“制造设备”。所有流动的流通的物品损耗,形成变动成本,包括饲料、疫苗及药品、水电气费用、人工工资、销售成本等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折旧,不同猪企之间差距极大,智能化规模养殖和普通规模养殖,在固定资产投入上不具备可比性。而且就折旧来说,规模养殖甚至于在这一点上完败给散户的小规模养殖,但是,从总体生产能力、品质提供和实现盈利总额上,规模养殖尤其是智能化、全程数字化的规模养殖,具有无法挑战的优势。

为了简单明了地解释生猪养殖的成本管理,以中等规模养殖为范式,默认自繁自养为蓝本,进行具体说明。为便于理解和掌握,先从可变成本进行剖析。

在生猪养殖成本的变动成本中,饲料成本占比最大,约占70%-80%左右,疫苗、药品、消杀等动物保护支出占比约5%,管理费用和直接人工工资占比约10%,水电气以及其它费用支出10%。

就饲料而言,商品猪的全程耗费大致为:出生到断奶24天,体重15斤;保育期55天,保育料70斤,体重达到50斤;育成期90天,育成料500斤,体重达到220斤;育肥期20天,育肥料70斤以上,体重达到260斤。根据出栏日期的把控,饲料以每天5斤左右的量递增。从小猪出生到仔猪,再到育肥出栏,出栏重量基本由市场价格决定,价格高的时候出栏重量偏大,价格低的时候出栏价格偏小,出栏重量一般在200-300斤之间波动。

取出栏重量为260斤为例,大约消耗饲料在680斤左右。不同阶段的饲料配方和构成价格不一样,取均价大约在1.7元左右,饲料成本1160元。其它成本包括水电20元,疫苗和基础用药50元,喷淋消杀40元,直接人工工资和运输装卸等每猪摊销150元。以存活率95%计算,单头商品猪的变动成本部分为1495元,结合出栏时间调整因素,生猪价格里变动成本就已经达到了每斤5.75元。

生猪总成本还包含固定成本摊销。母猪的繁殖周期即妊娠期、哺乳期、断奶至再配种受胎的间隔期相对固定,妊娠期114天,泌乳期28天,一年两轮,算下来空怀期81天。一头母猪年产胎次在2.1左右,按照妊娠期、空怀期采食量为每天5斤,泌乳期采食量每天10斤,全年需要饲料1053斤,取均价1.7元,饲料成本为1790元。加上猪精的年成本160元,母猪淘汰期即最大生产能力约为三年,折合摊销每年1000元,按照一头母猪年产胎次在2.1左右,每次生产健仔数为11头,即母猪年生产力(PSY)是23来计算,初生小猪落地的最小成本为130元。其它建筑物、构建物和机器设备、环保投入,不同规模的养殖场差距很大,按中等规模的养殖场单猪50元取数,自繁自养的商品猪每头固定成本摊销约在180元。即生猪价格达到每斤6.50元,养殖场才能保本。单猪盈利要达到500元,生猪价格应该在每斤8.40元。如果单猪盈利要达到300元,生猪价格应该在每斤7.60元,这也是自繁自养和外购仔猪养殖的分水岭。5月19日,浙江省的生猪出栏均价为每斤8.20元,单猪利润约在450元左右。

从底层逻辑来看,猪产业的养殖环节增强盈利能力,必须围绕着两降两升,一方面是降低非生产天数,提升自给率和存活率,另一方面要降低饲料成本,提升料肉比和规模度。其中,减少死亡率就是最有效地降低非生产天数。

以母猪为例,稳定的养殖基地母猪及后备母猪数量相对不变,其成本属于固定成本。母猪就是制造机器,只有母猪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非产生天数稳定下降,才能有更多的小猪来分摊这部分成本,最终降低每头猪的出栏成本,或者提供更多的仔猪市售,直接盈利。同时,母猪的单胎小猪数量也是重要的指标,一旦出现单胎小猪数量下滑,就立即用备用母猪淘汰衰退母猪。所以PSY是考核养殖企业营利能力的重要数据。

这也是推广良种猪的意义所在,三元猪体系既提供了更多的单胎小猪数量,提供了更高的存活率,又提供了更高的料肉比品种,把投入产出率大幅提升。在普通企业的料肉比控制在2.5就已经是高效率的当下,有的上市企业已经宣称料肉比达到1.6。如果为真,一旦其技术稳定并且扩大规模,可以左右猪肉市场的总体行情。

降低饲料成本,不是单纯的压低饲料价格,而是固定的饲料成本催生催化出更多的猪肉重量。包括不断研究饲料的组方和配比,包括生料和熟料的选择,包括青料和酵料的搭配等等,如果简单用低价的棉籽柏、菜籽柏代替豆柏,用低蛋白低纤维的预混料代替精料,会直接延长生产时间,提高产出成本,不但达不到节约成本的目标,而且会直接造成亏损。

提升规模度、料肉比、存活率离不开科技投入。空气过滤系统不但提高环保质量,而且明显加快了生猪的生成速度,降低了通风成本。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研发使用,可以有效替代人工投入,减少人为失误,提升投料精准性和全周期的存活率。饲料的研发投入,可以实现用最少的饲料成本支出,换取养殖周期的缩短。最近沸沸扬扬的青麦饲料事件,应该是饲料配方和工艺上取得进步,青料和青麦在替代玉米、豆柏方面有了新突破。

简而化之,我们可以把生猪产业当成粮肉转换机,甚至于简单到把生猪产业的核心归集为一点:即每天每吨饲料可以转化出多少猪肉。谁的转换率高,谁就是赢家。静态模型下,盈利就是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多的产出,国内猪肉的生产效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动态背景下,猪价上行的时候,拼出栏总量;猪价下行的通道,拼出栏速度。再推而广之,其它产业行业,本质和原理,不也是如此吗?世间万物,在特殊视角下,有着奇妙的统一。

思考猪肉经济,简单又富有深意。 小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