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阆中市不断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畜牧业高质健康发展,通过国家统计局阆中调查队调查结果表明:阆中积极出台畜牧业发展政策,畜牧业稳定发展,但当前生猪价格持续下行,饲料等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养殖利润空间缩水,亟待引起相关部门关注。

一、近期阆中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2022年以来,阆中市政府严格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中共阆中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生态环境部 商务部 银保监会关于促进生猪产能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农牧发〔2021〕24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

<四川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的通知》(川农〔2021〕179号)和《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南充市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的通知》(南农函〔2022〕6号)等通知精神,根据阆中市畜牧业发展现状,研究制定了《阆中市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的通知》(阆农领〔2022〕4号),以保障猪肉基本自给为目标,建立预警及时、措施精准、响应高效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多措施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不断提升生猪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今年以来,全市畜牧业生产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生猪存出栏同比略有涨幅、牛出栏羊存栏上涨明显、禽蛋产能略有涨幅。   二、当前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饲料上涨猪价下跌,压缩养殖利润空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全球粮价持续上涨,受俄乌地缘冲突及南美粮食产区干旱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玉米、大豆、大麦等饲料原料价格节节攀升,拔高了饲料生产成本,导致饲料行业利润空间收窄,饲料企业纷纷通过提价来应对原料价格上涨,饲料价格上涨大幅抬高养殖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养殖业利润空间,加剧了生猪养殖行业亏损,大大影响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今年一季度以来玉米、豆粕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持续一年多的猪价下跌,让生猪养殖从业者不堪重负,养殖成本的攀升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困境,很多养殖企业选择优化调整生产结构,淘汰产能低下及抗病能力差的母猪,期待用缩减产能来缓解亏损压力。   (二)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养殖户防疫知识欠缺。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剧,青壮年均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绝大部分都是年龄偏大、文化层次不高的老年人。这部分养殖户因年龄和文化水平影响,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偏弱,对疾病防治和预防措施知之甚少,对于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不足,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判断生猪的健康情况,喂养技术粗糙化,难以适应现代化养殖业发展需求,同时畜禽养殖业周期长、见效慢、疫情防控难度高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   (三)养殖模式停留传统,市场信息存在缺口。农村畜牧业发展大多还停留在传统家庭式饲养模式,以散户为主的养殖方式尚未改变,不仅速度缓慢而且抗风险能力弱。加之养殖户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新的科学养殖知识和技术掌握有限,形成饲养管理粗放,养殖周期长,养殖成本高,养殖效益低下的结果。同时缺乏灵通的市场信息,不能及时把握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对“猪周期”的循环轨迹理解不够,市场行情好就盲目跟风扩张,行情不好就减产清栏或停产,养殖户难以及时把握价格变动规律,养殖效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金融贷款门槛过高,保险体系不够完善。今年以来,生猪出栏价格滑落到目前的11元/公斤的最低谷,部分养殖户肥猪虽已达出栏标准,为卖一个好的售价继续选择观望和等待,养殖成本的增加和价格的低迷导致大部分养殖企业(户)出现资金不足甚至断裂的情况,企业负债经营比例呈上升抬头趋势。因畜禽养殖业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的特性,金融机构为避免风险,对养殖行业贷款设置低额度、长审批、使用周期短等门槛,大多数养殖户贷款并不顺利,少数养殖户只有通过民间借贷来继续生产或扩大规模,严重抑制了畜禽养殖的健康发展。另外生猪保险政策不够完善,目前生猪保险呈现额度低、周期短、险种少等特点,对农户生猪养殖保障力度不够。   (五)防疫措施不全面,防范意识还需提高。现在农村一些地方散养户仍选择“以家为场”的养殖方式,大多数农户由于居住条件限制,畜禽生产缺乏统一规划,生活区与生产区紧紧相连混为一体,部分养殖户由于文化低下,防疫隔离意识差,防疫消毒制度执行不到位,不重视圈内外卫生工作,不符合《动物防疫法》的要求,既影响了畜禽疫病防治效果,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户身体健康,给畜禽疫情防控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同时部分偏远行政村无村级的动物防疫室和报检点,畜禽疫病防控服务体系不健全,防疫力量未能全覆盖,给畜禽防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几点建议   (一)巧用饲料替代方案,降低养殖成本压力。面对居高不下的饲料价格,生产部门积极向广大养殖户宣传宣讲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因地制宜借鉴方案中使用糙米、小麦、高粱、大麦、木薯等替代玉米,使用菜籽粕、花生粕、芝麻粕等杂粕替代豆粕,通过原料替代优化措施,降低饲料成本。   (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完善畜牧保险政策。因生猪出栏价格下行和饲料价格上涨,造成很多养殖场(户)在生产周期内需要资金周转,但部分养殖场(户)受制于生产经营条件限制,仍存在担保难和融资难的问题,相关金融部门应根据畜牧业行业特殊性,适当放宽养殖贷款额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延长还款周期,解决养殖生产中的资金需求,缓解养殖过程中的生产压力,支持本地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建议保险公司根据畜牧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除已有的能繁母猪保险政策之外,探索并完善仔猪和肥猪的保险政策和保险时长,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畜牧养殖保险制度,提升畜禽保险覆盖率和保险保障能力,分散畜禽养殖风险稳定畜禽存栏量,提升畜牧养殖户的经营效益,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支持本地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行业监测预警,科学指导生猪生产。建议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发挥主体责任,打造高质有效的信息发布平台,搜集、整理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市场行情,通过微信公众号、行业信息网、电视新闻等方式和手段,加强对生产形势的分析预测并及时发布,及时、准确的发布最新市场价格和供求等相关信息,延长信息传导链条,引导养殖户了解和掌握市场规律,帮助养殖户在低谷期节本增效,降低大中型养殖企业及规模户生产盲目性,按规律安排好生产,避免因信息不畅、滞后、失真、扭曲等造成经济损失和养殖积极性挫伤,稳定当前正常的市场供求需求,促进畜牧业生产健康有序发展。   (四)持续加强疫情防控,提升基层防疫水平。一是农业农村相关职能部门在加强县、乡、村动物疾病防控三级部门的基础上做出科学性完善,完善快速反应应急预案,保障应对物资数量,确保重大动物疫情的防治;二是加强畜牧业疫情防控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和监测设备,补齐基层动物疫情防控短板,不断加强疫情防控水平;三是全面贯彻以“预防为主”和“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方针,在无疫情时期,更要高度重视疫病防控防治和检查工作,同时密切关注各类畜禽疫情动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降低畜禽疫病风险。   (五)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政府及农业相关职能部门要持续保护和打造本地特色畜牧产品,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强特色畜产品养殖的扶持力度,积极打造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本地龙头养殖企业,进而创建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实现畜禽及其产品产、加、销的有效链接。同时要做好“红娘”,积极促进和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养殖户生产发展,积极引导中小型散养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通过大型养殖企业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指导带动中小型养殖户规范生产,推动畜牧业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