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能缩减 生产效益上升

——四川省2019年上半年生猪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分析

一、四川省生猪生产成本收益情况

(一)全省生猪产业总体情况

一是出栏量全国领先。2013年—2017年我省生猪出栏量一直位列全国首位,占到全国年出栏总量的10%左右,2017年生猪出栏量为6579万头,高出全国平均4314万头,但年出栏500头以上的中大规模企业比重低于湖南、湖北、河南等省。

二是养殖成本较高。2014年—2018年,我省生猪散养户五年平均总成本为1915.33元/头,生猪平均利润为亏损168.83元/头。生猪养殖成本总体偏高的原因主要是饲料采购成本高和人工成本高。四川属于西南内陆地区、非饲料主产区,玉米、豆粕的采购成本(运费高、运输难)都高于其他省份,养殖户饲养成本居高不下。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外地工价推高了本地雇工单价,且因生猪养殖集中度和技术水平不高,生猪头均用工天数偏高,导致生猪养殖人工成本总体较高。

三是生猪存栏量下降。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情况,我省2018年下半年共发生5次非洲猪瘟,主要集中在11月—12月,今年上半年都先后解除了封锁。今年5月又在阿坝若尔盖县发生1起非洲猪瘟疫情,7月8日已解除封锁禁令。疫情发生后当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对全部病死和扑杀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禁止所有生猪及其产品调出封锁区,禁止生猪运入封锁区。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一是生猪流通调运受限,很快形成供不应求局面,仔猪价格上涨,生猪价格振荡上行;二是影响养殖户心态,大部分小散户恐慌性出栏,补栏意愿并不强烈,加剧生猪供应紧缺局面,影响后期市场的稳定。

(二)2019年上半年生猪成本收益情况

近期,我局对全省28县110户养殖户2019上半年生猪生产成本收益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受非洲猪瘟疫情和春节消费旺季的影响,生猪价格处于高位震荡,4—6月稳中有降,生猪养殖成本稳中略升,养殖户盈利大幅上涨。下半年终端需求改善以及疫情影响,预计猪肉供应端将持续收紧,价格或将走高。

一是出栏积极,主产量略降。上半年生猪市场价格处于高位震荡,受疫情影响,散养、小规模及中规模养殖户出栏意愿强烈,总体出栏重量减少。我省生猪平均每头主产量117.59公斤,较去年下半年环比下降0.34%。

二是价格上涨,产值增加。受疫情影响、春节消费需求旺盛和养殖户积极出栏的多重因素影响,上半年生猪价格高位震荡。生猪价格从1月的17.44元/公斤,震荡下行至6月的15.2元/公斤,跌幅为12.83%,平均价格较去年下半年上涨1.12。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上半年生猪平均每头主产值1909.22元,环比上升8.15%。

三是饲养总成本上升。上半年平均每头生猪饲养总成本1839.79 元,环比上升4.63%,主要是仔畜费、精饲料费、人工成本上涨所致。一是仔畜费528.05元/头,环比上涨9.08%。自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养殖户补栏积极,仔猪价格应势上涨。二是精饲料费737.30元,环比上涨1.47%。我省非饲料主产区,玉米、豆粕的采购成本(运费高、运输难)都高于其他省份,玉米价格环比上涨0.84%。三是人工成本442.23元,环比上涨4.43%。我省因生猪养殖集中度和技术水平不高,生猪头均用工天数偏高,导致生猪养殖人工成本总体较高。

四是散养户亏损减少,规模户盈利增加。上半年平均每头生猪饲养净利润69.43元,较去年下半年增加62.46元。其中,散养户亏损减少28.14元,中规模、大规模户净利润分别增加147.87元、148.40元,达到355.39元、384.36元。

二、我省生猪生产成本调查特色经验

(一)着力构建完善的生猪成本调查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省已基本形成了“生猪常规调查+应急调查”的成本调查体系。我们每年对全省生猪成本调查任务点、调查户进行检查和核定,对调查数据已不具备代表性的调查点、调查户进行局部调整,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成本调查样本调整常态机制,既确保了全省调查样本的代表性、连续性,又能够准确反映农业生产规模、方式等情况变化。同时,我省还开展了猪肉流通环节农产品成本调查,每季度在猪肉屠宰、批发、零售环节开展成本调查,掌握各环节对成本的影响作用。

(二)着力强化基层基础能力建设。我们连续三年每年确定一个农本主题活动,聚焦重点推进基层基础能力。2017年,全省开展了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质量建设年”活动,形成了省、市、县、户四级调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调查数据质量明显提升。2018年,开展了“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着力建强农本调查队伍、农调户队伍两支队伍,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业务工作能力、服务指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分析和成果转化能力五项能力,强化经费、交通、信息化设施三项保障,为进一步高质量完成农产品成本调查任务提供坚实的基础。2019年,开展了“成果转化年”活动,提出了农产品成本调查成果内容的形成思路、成果质量的提升方法、成果运用的多种形式,明确了各级工作任务和考评方式,有力增强了各地数据分析运用和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了农产品成果调查影响力。

(三)着力加强生猪动态变化情况管理。猪瘟疫情发生后,各级成本调查机构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询问疫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省成本局多次到养殖户家中座谈调研基层真实情况,关心疫情对调查户养殖的影响,每月都要形成生猪月报分析材料,遇到疫情影响或价格、成本等波动较大时,形成专送报告送省政府主要分管领导签批。市州与农调户、种猪厂、屠宰场建立日常联系,在非洲猪瘟期间每三天或一周联系一次,密切关注市场行情、养殖户销售情况和心态。部分市州增设多个生猪备案点,不定期采集数据,以印证县区上报数据的准确性。

(四)着力提高调查户积极性。我省各地不断探索创新方式,提高调查户积极性。资阳市根据调查户的数据收集、上报情况、登记簿记录情况进行年终评比,对优秀者多发补贴,鼓励农调户积极性。宜宾市每年组织一次调查户工作会,安排优秀调查户代表在会上谈体会、讲感想,形成互学互促、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泸州市组织了全市所有调查户免费体检,体检项目包括腹部彩超、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10多项检查,及时了解调查户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增强了凝聚力和服务基层的影响力。在产业扶贫、脱贫以及提高农户收益上,将相关项目资金安排到农本调查村、社,为农调户所在村落实农网改造资金和修路、修桥、天然气安装等项目资金,极大改善农调户所在村的生产生活质量,大大增强了农调户在村民中的自豪感。

(五)着力实现调查成果共享共用。每年,我省收集整理主要农产品两年度成本收益对比、省市优秀农产品成本调查分析报告等资料,汇编成册印送给财政、农业、粮食、商务、畜牧、统计、烟草、保险等部门,实现调查数据共享,调查报告分享。财政部门将我们的成本调查结果作为调整农业保险补贴的重要依据,农业部门将我们成本调查结果作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农业补贴标准的重要依据,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提供基础支撑。同时,我们基于生猪成本应急调查提出的建议在是否动用省级储备肉调控平抑猪肉价格和财政调整储备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后期价格形势研判

(一)生猪供应偏紧,预计价格上扬。养殖户间传播疫情信息较多,引起部分中小散户恐慌性出售,造成近期生猪价格有所下跌。但下半年逐渐进入高温高湿天气,疫情影响持续,生猪产能降低,育肥猪及能繁母猪存栏量双降,生猪流通受限,随着猪肉消费旺季来临,预计下半年猪肉供给偏紧,生猪价格上扬。

(二)养殖成本增加,盈利减少。我省生猪养殖成本一直处在较高水平,猪瘟疫情和贸易战影响加剧影响。生猪养殖成本主要为仔猪、饲料、人工成本,我省仔猪繁育技术落后,疫情引起外购仔猪价格持续上涨,加之贸易战影响,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生猪养殖环保、卫生要求更严,消毒设施、药品和频次增多,人员素质和技术要求更高等,人工成本上涨,多重影响致生猪养殖成本明显增加,养殖户收益降低。

(三)小散户抗风险能力差,大规模户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省生猪出栏量和消费量都很大,但小散户养殖技术水平不高,疫病防治和抗风险能力不强,收益不稳。自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后,养殖户普遍看好后期价格形势,但因疫情风险成本较高,小散户不敢贸然补栏,市场占比逐渐减少。大型养殖企业资金雄厚,标准化养殖成本控制和疫病防治较好,销售渠道稳定,盈利较好,市场占比增加。

(四)生猪产业链发展不均衡。我省猪肉冷鲜物流不发达,消费多以白条猪肉和腌制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比低。整个产业融合度差,养殖、屠宰、加工等各环节均以中小规模户为主,优质产品少,市场议价能力低。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疫病防控,确保质量安全。继续强化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和高温高湿天气下疫病防控各项措施,加强生猪疫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严格落实调运监管,加强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的监管,建立标准化、常态化的防控机制。淘汰选址不当、防疫条件差的养殖场,改造升级和新建一批现代化标准化的养殖场。全面落实生猪生产各个环节疫病检测,对种猪场和大型养殖场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养殖户加强自检,提高疫情防御意识,坚持防控并举,加大上市生猪产品和冷链物流企业暂存产品抽检力度,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二)引导产业创新,促进降本增效。促进粮食、生猪行业规模化同步发展,探索大豆种植价格补贴机制,增大本地大豆、玉米播种面积,进一步促进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养殖户自繁自养技术水平,降低仔猪成本。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养殖效率。资源化利用养殖废弃物,推广“畜—沼—作物”循环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模式。对生猪生产企业产品和市场研发给予扶持和引导,促进企业提升产品品质,形成特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生猪全产业链。

(三)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养殖质量。重点支持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在用地、融资、环保、疫病防控、政策性补贴等方面给予扶持。培育壮大生猪养殖骨干企业,打响“川猪”品牌。带动中小规模养殖户转型升级,引导规模养殖场与行业龙头通过参股经营、寄养托管等方式开展合作。结合精准扶贫,实现订单式生猪销售,走专业化、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实现要素互补、互利共赢,为养殖户带来稳定收益。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引导规模养殖场加大自动投料、环控、防疫、清粪等方面投入,提升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产能和品质。

(四)加强市场监测,完善补助政策。加强对生猪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饲料原料等的全程监测预警,及时掌握生猪出栏情况、出栏价格、猪肉批发零售价格等,定期研判市场形势。完善猪肉储备调节功能,必要时可以加强禽肉、禽蛋和牛羊肉等猪肉替代品的生产供应,多元化缓解市场供应压力。落实完善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政策,推进如生猪价格保险、育肥猪养殖保险、能繁母猪养殖保险等各类政策性保险的普及,多方面引导养殖户,树立信心,控制风险,稳定生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