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我市生猪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几点思考
戈定锋 廖志斌 刘敏
猪粮安天下。生猪业是畜牧业的支柱产业,占畜牧总产值的70%以上。发展生猪生产对于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市场供应、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市生猪生产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我市的生猪生产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传统养殖向规模养殖变革期(2017年以前)。以前我市农村一直有生猪养殖的传统,家家户户养猪过年、垫料肥田,这是当时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散户养殖在生猪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渝水区是全国“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之一,每年有60%的生猪外调(主要供应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为全省乃至全国生猪供应作出了一定贡献。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畜牧科技的快速发展,杜长大等三元良种猪以及浓缩料、全价配合饲料的推广应用,生猪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不断兴起。与此同时,养殖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生猪业可持续发展。
(二)“保家行动”提档升级期(2017-2018年)。为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现代生猪业,促进畜牧业生产高质量发展。2017年,我市开展了以畜禽养殖专项整治为主的“保家行动”,共拆迁关停7035家大小畜禽养殖场,通过雨污分流、暗沟排放方式,配备机械刮粪、节水装置、病死猪冷冻库、粪污收集储存等设备升级改造232家。保家行动专项整治之后,我市进一步加强了畜禽养殖特别是生猪生产的监管,实行生猪饲养总量控制,对新(扩)建养殖场进行严格审批,全市生猪生产总体呈现出养殖规模化、集团化,装备设施化、智能化发展态势。目前全市生猪产能达到了210万头,比2017年增长130%以上,生猪直接产值达50亿元以上。
(三)保供压力与市场波动阵痛期(2019年至今)。受“非洲猪瘟”、国际形势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近年来生猪价格异常波动,最高时毛猪价格达到了42元/公斤,最低时跌破12元/公斤,生猪价格的不正常波动造成生猪生产大起大落,严重影响猪肉产品的正常供应。为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我市迅速成立“三子办”,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强力推动生猪复产增养,着力保障市场猪肉供应。目前我市生猪生产呈现恢复态势,但还存在一些困难。2022年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52.6万头,存栏55.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6.0万头,同比分别增长-7.4%、2.9%、-17.2%。猪肉产量4.35万吨,同比下降5.04%。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生猪养殖亏损风险大。生猪养殖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疫病和市场风险。前几年非洲猪瘟肆虐,养殖风险极大。近两年主要饲料价格猛涨,生猪养殖成本大幅增加,亏损风险不断加大,最严重时自繁自养一头育肥猪出栏亏损700元以上,严重打击养猪户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的良性发展。
(二)生猪养殖结构性矛盾突出。母猪是发展生猪生产的基础。统计发现,我市采用自繁自养模式的猪场偏少,全市217家规模养殖场中存栏有能繁母猪的养殖场只有43家。从调研的水西、罗坊、水北等几个乡镇的生猪饲养情况来看,全市规模化生猪养殖场217家,生猪存栏养殖场数大约占70%,猪场闲置空置率较高。
(三)生猪生产要素保障不足。一方面政策扶持资金少。生猪生产在农业发展地位举足轻重,但各级财政支持生猪生产发展的项目只有生猪调出大县、生猪保险以及病死猪无害化补贴项目,财政支持资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资金短缺融资难。我市现有养殖场在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时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化发改造,生猪养殖场大都存在资金周转不足等困难。加之现在银行对猪场放贷特别谨慎,生猪养殖场和活猪不能作为标的物提供担保,企业融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贷款需求的生猪企业53家,资金缺口达16550万元。
(四)基层基础不扎实。我市乡镇站防疫检疫设备落后、缺乏有效的监测检测手段。兽医人员大都没有纳入全额财政预算,技术人员普遍老化,大中专毕业生进不来,青黄不接,人员素质和待遇有待提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全市33个乡镇兽医站工作人员编内人员占比不到50%,45岁以上的人员62人,其中渝水区50岁以上人员就有38人,年龄总体偏老。
三、有关对策建议
(一)在高位推动上全市“一盘棋”。一是强化责任。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切实增强生猪稳产保供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到高位统筹协调解决生猪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生猪生产健康稳定发展。二是明晰思路。进一步明晰我市生猪生产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生猪养殖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助推全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生猪产业发展与污染防治并重的原则,以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示范创建为抓手,着力打造全省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市,鼓励大型养殖场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生猪生产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基地,推动生猪生产生态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三是转型升级。升级改造一批养猪企业,推行新型现代养殖,为节约用地,推广楼房式生态养殖场模式。在原则上不再新增规模养殖场情况下,积极与温氏、新希望、牧原、双胞胎等大型畜牧集团公司对接洽谈,支持其兼并、租赁一些闲置猪场,盘活现有生猪养殖资产,以存量促增量,创造条件促进生猪复产增养,减小散养户养殖风险,促进农户增收。
(二)在生产帮扶上打出“组合拳”。一是强化养殖支持政策。精准高效推动土地、林地、环保等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推行动物防疫条件评价制度,简化养殖用地审批程序及使用林地、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程序,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二是积极落实惠牧项目。实施好渝水区生猪调出大县、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合理安排生猪调出大县项目资金分配,加快项目建设、竣工验收、资金拨付进度,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激励作用。三是加快落实基本产能保护政策。建议市、县(区)财政按照一定比例落实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缺口部分。奖补资金和优惠政策优先支持在我市自繁自养的规模猪场,对一些只养母猪不育肥,对当地生猪复产增养贡献不大的养猪场,适当降低补贴标准,如能繁母猪实施一次性临时补贴实施减半。
(三)在夯基固本上拿出“硬举措”。一是加大金融保险支持力度。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规模养殖企业生产经营和动态风险评估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如建立栏舍和牲畜抵押贷款等方式,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对冲生猪养殖风险等。二是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全面开展春、秋两集中免疫工作,确保畜禽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强化疫情监测报告,开展规模猪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等重点场所入场采样和样品检测,认真做好非洲猪瘟排查,全面掌握疫情动态,主动消除疫情隐患。三是提升监管服务水平。推进养殖业数字化建设,实现生猪生产全过程数字化监管,建立养殖业场(户)数字化档案,对产业情况实现数字统计和评估,引导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通过可视化的数字监管平台,发展养殖业普惠金融,健全保险业务,实现在线投保和在线理赔。
(作者单位: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