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8月10日全国生猪价格保持平稳,不求突飞猛进,但求稳步前进。国内生猪价格延续震荡连降的走势,生猪出栏报价在17.45元/公斤,环比昨日下跌0.02元,市场呈现横盘下挫的走势,广东市场屠企报价高居18.5元/公斤,云南地区,猪价横盘低位价格处于16.8元/公斤。

8月16日,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在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的第二届生猪产业峰会上表示,国内养猪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量增长的高利润期,第二阶段是质量提升的低利润期,第三阶段是价值创造的微利期。目前,国内养猪业处于第二阶段,行业技术、装备和管理快速提升。

近年来,尽管生猪产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但养猪企业们仍然选择继续扩大产能。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排名前20的猪企目前的能繁母猪存栏数量达到了952万头,比一季度末增加了约2%。这意味着,即使在猪市低迷的情况下,养猪企业们的扩张步伐丝毫未停止。而且,这只是他们的起点,今年20家企业的产能目标是达到1060万头,占据全国生猪产能的四分之一左右。尤其是排名前五的牧原、温氏、新希望、双胞胎和天邦等猪企,目前已经拥有623万头能繁母猪,年底更有望达到670万头的产能规模。这些猪企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对全国生猪供应产生巨大影响。

猪企豪赌与猪价承压的背后

尽管猪价连年下跌,猪企仍然大胆豪赌,这是因为其扩产计划是与未来市场需求的增加相结合的。尽管目前母猪存栏数量尚未明显下降,预示着明年的市场行情也不容乐观,但猪企们依然决定扩大产能。这一决策存在巨大风险,因为猪企们长期处于高负债的状态下亏损,以江西猪王正邦为例。另一方面,猪企之间成本水平差距悬殊,有的企业的养殖成本高达10元/斤,而牧原的目标是将成本控制在7元/斤以下,并且有的场已经实现。在成本差距达到3元/斤的情况下,一头220斤的猪的成本差距将达到660元。因此,只有成本控制得当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这也使得猪企的扩张计划成为一场豪赌。

猪企扩张背后的"增效降本"困局

近年来,全行业都热衷于提高生产效益,以降低单位养殖成本。这对于大部分稳定的养殖场来说是有利的,但在一些猪企眼中,这一理念已经变得扭曲。猪企的资产闲置率通常在20%到40%之间,这意味着每头猪承担了更多的成本。要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必须提高资产利用率。然而,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两个后果:一方面,猪周期被完全打乱,低价期持续延长,而高价期则极为短暂;另一方面,猪企的发展被捆绑,过度追求增量导致人才匹配、管理水平和安全体系等方面的不足,最终无法降低成本。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猪企在表面上声称生产按计划执行,不受猪周期影响,实际上却无法摆脱猪周期的影响。他们像夸父追日一样,不断追逐,结果渴得更厉害(亏损更多)。这种内卷现象不仅使大量中小养殖户被迫退出,血本无归,而且也会对猪企们自身造成危害。

在未来,行业的洗牌将不仅仅局限于中小养殖户,猪企们也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猪企的高负债率、高成本运营模式,类似于房地产行业。我们可以从恒大和碧桂园的例子中得到启示。因此,无论是国家的监管,还是企业自身的稳定发展,猪企们已经开始引入大量国资。根据统计,温氏、新希望、金新农、新五丰、傲农生物和正邦科技等6大猪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引入了高达87.89亿元的国资。然而,微利时代才刚刚开始,猪企洗牌也刚刚开始。无论是卖给同行还是引入国资,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是企业会亏空,但生猪产能不会大幅削减,传统猪周期将不复存在。

总结:

虽然生猪产业在面临亏损和低迷的困境下,猪企们仍然选择扩大产能。这种扩张背后是一场豪赌,但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猪企们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同时也受到"增效降本"困局的影响。在竞争中,只有成本控制得当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未来,猪企的洗牌已经开始,而猪企们也必须面对被淘汰的可能性。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生猪产能不会大幅削减,但是猪企的经营模式和策略将发生重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