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内外生猪生产与贸易概况

1.1 国际方面

在生猪生产方面,2019年全球猪肉总产量达1.06亿t,同比下降6.2%,主要是由于非洲猪瘟(ASF)在中国、菲律宾、越南等主要猪肉生产国爆发所致。预计2020年猪肉产量较2019年将进一步下降10%。主要生猪生产国(地区)生产情况如下:

受屠宰体重增加等利好因素影响,2019年美国猪肉产量为1 251.6万t,比2018年增长 4.8%,预计2020年产肉量将增长近 4%,达到1 301.5万t。加拿大猪肉产量维持平衡,2019 年猪肉产量为200 万t,母猪存栏和仔猪产量都略有提高,预计2020年猪肉产量为 205 万t。受经济持续复苏、饲养成本较低、价格上涨及猪肉出口亚洲等利好因素影响,巴西养猪业在2019年持续强势发展,2019年猪肉产量达到397.5万t,预计2020年猪肉产量增长 5%,至415.5万t。受出口强劲影响,2019年欧盟猪肉总产量为2 412万t,与2018年持平,预计2020年欧盟猪肉总产量增长1%,至2 440万t。受资金投入和企业重组、生产水平提高、强劲国内需求等利好因素影响,近年来俄罗斯猪肉产量持续强势增长,2019 年达到324万t,同比增长2.7%,预计2020年猪肉产量达333万t。

在生猪贸易方面,根据美国农业部估计,2019年世界猪肉进口总量为897万t,同比增加13.45%。世界主要猪肉进口国的猪肉进口数量均有所上升,中国为第一大猪肉进口国,进口量为260 万t,同比上升66.56%,占全球进口量的28.97%;日本猪肉进口量为151 万t,同比上升1.96%,占全球第2位,份额达到18.72%;墨西哥猪肉进口量为122.5万t,同比上升3.11%,占全球份额为13.65%;韩国猪肉进口量为70 万t,同比下降7.04%,占全球的份额为7.80%;中国香港猪肉进口35 万t,同比下降17.26%,占全球3.90%。

从猪肉出口情况来看,欧盟、美国和巴西等世界主要猪肉出口国(地区)的猪肉出口量均有所上涨。2019年欧盟猪肉出口量为345万t,同比上升17.59%,占全球猪肉出口量的36.69%;美国出口量为298.5 万t,同比上升12.01%,占全球份额为31.75%;加拿大出口量为131.5 万t,同比下降1.20%,占全球份额为13.99%;巴西猪肉出口2019年有大幅度上升,出口量为87.5万t,同比上升19.86%,占全球份额为9.31%;2019年中国猪肉出口有大幅度下降,为13万t,同比下降35.96%,占全球份额为1.38%。

1.2 国内方面

在生猪生产方面,2019年我国生猪出栏54 419万头,猪肉产量4 255万t,同比下降21.57%和21.26%;年末生猪存栏31 041万头,同比下降27.5%。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监测点数据,年末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49.33%(与2018年7月相比),约为2 035万头。

在生猪贸易方面,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全年鲜、冷、冻猪肉进口量为210.83 万t,同比上升76.75%;2019年1—11 月累计冻猪杂碎(包括冻猪肝 和其他冻猪杂碎)进口量为91.53万t,同比上升3.53%,预计全年累计冻猪杂碎进口量为100万t 左右,同比上升4%左右。进口猪肉价格与国内猪肉价格差价扩大是进口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2019 年进口猪肉价格与国内猪肉价格的平均差价是19.49元/kg,2018年为11.08元/kg。

2 2019年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状况

2.1 生猪产业特点

猪肉供给下降,价格上升,生猪养殖盈利能力创历史新高

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同比均大幅下降,生猪价格波动幅度较大,1—2月生猪价格持续下跌,3—6月呈现波动上升趋势,7月开始价格快速回升,10月快速攀升到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生猪平均价格为21.30元/kg,同比上升64.53%;猪肉平均价格为33.95 元/kg,同比上升51.22%;仔猪平均价格为46.54元/kg,同比上升81.26%。此外,饲料成本同比上升,2019年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为3.03元/kg,同比上升0.22%。其中饲料原料方面,玉米平均价格为2.08元/kg,同比上升2.10%;豆粕平均价格为3.23元/kg,同比下降5.49%;麦麸平均价格为1.65元/kg,同比下降6.69%。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9年平均猪粮比为 11.68:1,而2018年为 6.73:1,生猪养殖盈利能力创历史新高。尽管如此,年许多中小养殖场因非洲猪瘟导致空栏,几乎颗粒无收。

非洲猪瘟疫情持续蔓延,综合防控技术取得突破

2019年我国累计公开报告的非洲猪瘟疫情64起,其中生猪疫情62起、野猪疫情2起,疫情涉及新疆、西藏等20个省(市、自治区)。其他重要猪病总体平稳,流行强度下降,危害程度减轻,猪场生物安全措施的不断完善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重要猪病的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总体平稳,以基因2型谱系1的类NADC30感染较为普遍,但毒株多样性复杂。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成为热点和关注焦点,但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非洲猪瘟病毒qPCR 检测技术广泛用于疫情诊断与监测、感染猪检测与清除以及环境监测,包括分区管理、精准清除、全覆盖采样、网格化管理等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取得突破,大型企业基本实现了可防可控。

大型养殖企业快速扩张,复产增养加速

自2019年7 月开始,大型企业在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方面取得成效,加快了母猪增养速度。如牧原食品2018年末能繁母猪存栏约66万头,至2019年末,其能繁母猪存栏达到128.5 万头,接近翻番。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34个试验站2018年末能繁母猪存栏为105万头,2019年末能繁母猪存栏达到173万头。但一些中小养殖户受信心与资金不足、栏舍条件较差、技术基础薄弱等多种因素影响,对非洲猪瘟防控没有把握,在高市场价格预期的驱动下,复产积极性仍不高。农业农村部及时组织召开了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帮带中小养殖场(户)发展座谈会,提出“抓大不放小、以大带小”的生猪稳产保供措施。2019年12月4日,农业农村部出台了《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猪饲料产量大幅下降,药物添加剂有序退出,生物发酵饲料快速发展

据初步统计,2019年我国猪饲料产量7 664万 t,同比下降26.6%。2019年7月9日,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第194号公告,明确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计划。同时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组织实施了饲用抗生素减量替代项目,并在部分饲料和养殖企业示范应用,旨在建立养殖业全链条抗生素减量替代技术规程。

2019年利用微生物和酶对饲料原料或混合原料进行发酵处理的饲料生物发酵技术得到广泛认可。目前全 国从事生物饲料生产的企业数量超过1 000家,2019年生物饲料产量比 2018年增长超过50%。发酵原料从单一原料逐步向多种原料混合发酵发展,在猪配合饲料中的添加比例最高可达30%。

调猪向调肉转变加速,屠宰企业开始向产区布局

2019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政策调控为转活猪长距离运输为就近屠宰和鲜肉的冷链运输。农业农村部通过清理整顿和审核认定了5 005家生猪屠宰企业,加快引导企业向生猪主产区布局屠宰产能。大型养猪集团纷纷向食品企业转型升级,如温氏集团在全国新建8个百万头屠宰能力的屠宰加工厂,牧原股份也在河南南阳等生猪主产区新建3家屠宰加工厂,设计屠宰能力800万头。

楼房养猪获得政府认可,智慧养殖发展加速

楼房养猪在土地利用率、臭气控制、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得到行业认可。2019 年12 月17 日,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共同发布的《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问题的通知》指出“养殖设施允许建设多层建筑”,楼房养猪正式获得政府认可。

围绕非洲猪瘟防控,新型智能温控系统、节水粪尿收集和输送系统、各式烘干房设计等不断应用,大量新型传感器和识别技术应用于猪只识别、体重测量和环境控制等领域,猪用智慧耳标、猪只空间位置智能识别装置、猪只体温等生物学指标及行为学实时监测及可穿戴设备(耳标)的开发都取得了很好进展,机器人、无人巡检等也进入应用阶段,智慧养殖迎来良好的发展机会。

2.2 我国生猪产业存在的问题

2.2.1非瘟疫情呈常态化,生物制品管控存风险

非洲猪瘟重创我国生猪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防控非洲猪瘟成为恢复生猪生产面临的艰巨任务。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能力强,一些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源与污染源一时难以彻底消除,加之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非洲猪瘟的流行与发生呈现常态化。尤其是非洲猪瘟病毒污染重的南方地区,到了雨季,发生严重疫情的风险极大。同时,非洲猪瘟相关生物制品的管控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对母猪群的危害极大,甚至是不可逆的。

2.2.2生猪价格波动大,饲养成本高

生猪价格波动幅度大,既影响生产者利益,也影响消费者福利,对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生猪价格波动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猪供给量的剧烈波动是导致生猪市场供需失衡、猪肉价格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如何建立健全生猪生产和市场的预警体系、加强对生猪养殖调控仍是重要抓手。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改造猪舍、增加消毒、转猪台、烘干房等设施,扩充人员,导致养殖成本较大幅度提高。据温氏股份披露资料,2019年出栏肥猪,仅防疫成本增加就是1.0元/kg。此外,行业预计死亡损失带来成本增加2~3元/kg。

2.2.3优质种源供应不足

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能繁母猪供应不足,在持续高猪价的推动下,大规模复产时种猪供应多样化,有大量商品代母猪应急直接用于配种生产商品猪,同时,采用轮回杂交方式生产父母代母猪成为行业共识,大大推进了社会化种公猪站的建设进程。2020年,随着复产增养进程加快,父母代母猪来自商品代母猪的比例会显著下降,来自轮回杂交母猪的比例会显著上升,非洲猪瘟阴性的优质纯种、二元母猪的供应将严重不足。

2.2.4屠宰厂规模小、分布散、集中度低

目前,我国认证的屠宰企业约1.5万家,其中年屠宰能力在50万头以上的大型屠宰企业约2 000家,占比不到15%,排名前五的屠宰规模占比约5%,大型企业的运行成本过高,盈利空间较小;另外,中小企业的卫生和质量控制差,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肉品卫生安全问题仍较突出,产品货架期短,难以满足中长距离(500 km及以上)市场供应需求。

3 2020年生猪产业发展趋势

3.1 猪肉供给缓慢上升,需求平稳,价格高位震荡,进口增加

在供给方面,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恢复生猪生产政策措施的落实,2019年11月起,生猪生产出现转折性积极变化,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双双探底回升,同时各大上市猪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扩张养猪版图,大型养殖集团年度出栏规模占全国出栏量比例将继续增加,并带动技术升级、硬件升级、效率提高,助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预计2020年猪肉供给呈逐步上升趋势。

在需求方面,2019年全国餐饮业累计销售收入46 904亿元,同比增长9.89%,居民在外餐饮消费增长比较平稳。但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户外猪肉消费下降80%以上,家庭消费预计有20%左右的上升,总体猪肉消费下降50%以上。

如果新冠肺炎疫情控制良好,预计2020年猪肉消费量会比较平稳,甚至有所增加。

在价格方面,2020年上半年我国生猪供给紧缺态 势仍将持续,下半年生猪供给逐步恢复,需求相对稳定, 预计2020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在36~40元/kg 波动,下半年在30~35元/kg 波动。

在进口方面,随着我国与美国、欧盟猪肉价格差扩大及中美贸易摩擦的缓解,加上上半年生猪供给偏紧态势,2020年猪肉进口量持续增大,预计将超过260万t。

3.2 非洲猪瘟呈常态化,防控能力加强,生物安全提升仍是主流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国性静置为非洲猪瘟综合防控带来良好的机会,通过15 d以上的全国性静置活动及公共卫生提升,非洲猪瘟社会载体带毒量会下降60%以上,加上经过一年多的洗礼、生物安全措施提升及综合防控能力加强,预计2020年非洲猪瘟再大规模爆发可能性显著降低,但其延续性影响仍不可小视,应时刻保持警惕之心,消灭传染源和消除污染源对于非洲猪瘟防控至关重要。尽管非洲猪瘟疫苗研发受到关注,但难有突破,进一步完善与强化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仍是主流。同时,随着生物安全措施的提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流行性腹泻以及猪瘟的流行将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部分传统主要猪病净化将迎来良好契机。

3.3 减抗替抗与精准营养

随着生猪生产逐步恢复和药物饲料添加剂全面退出,2020年生猪产业营养与饲料领域发展趋势将是围绕防非复产和禁抗应对展开,重点关注精准配方、智能养殖、抗病营养、减抗替代、生物发酵等方面,加快推进养殖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3.4 转型升级与种养结合

非洲猪瘟疫情加速了我国规模化、集约化生猪养殖的进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2022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58%左右。各大中型养殖企业顺势而为,硬件不断升级,自动化、信息化、物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加速推广,养殖效率进一步提高,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提速。2020年1月印发的《关于促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依法加强养殖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立足我国畜牧业和种植业特点,健全粪肥还田监管体系和制度,对沼液、肥水等液态粪肥还田利用。可见,资源化利用与循环农业必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

4 2020年生猪产业发展建议

“稳增长、保供给”与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是2020年生猪产业发展的主旋律。结合国家各项政策,提出2020 年生猪产业发展建议如下:

4.1 升级生物安全,遏制非洲猪瘟,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生物安全是防控非洲猪瘟最有效的终极手段,通过完善四级生物安全防控体系,做好引种、饲料、物质、人员等的隔离与控制,推动区域分级管理、环境全覆盖采样、精准减毒、qPCR 检测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全面、系统遏制非洲猪瘟的再感染,为稳产、保供做好安全保障。同时,进一步推进种猪企业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合理规划和布局生猪产业,引导产业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与信息化,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4.2 推动“十四五”生猪种业规划和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0~2035)编制

“农以种为先”。我国生猪产业 经过非洲猪瘟的洗礼,种业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优质种源的供应成为约束产业发展关键要素。为此,应借助全行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对“十四五”及未来长期的生猪种业进行合理的顶层规划设计,推动农业农村部尽快颁布《国家“十四五”生猪种业规划》和《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20~2035 年)》两个纲领性文件,建立以种公猪基因传递为主、父母代母猪内循环供应的下一代良种猪繁育体系模式,推动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设计育种、智能化表型测定等未来种猪选育技术,加大对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力度,继续采集保存我国地方猪品种的DNA、精液、体细胞及肠道菌群等遗传材料,丰富地方猪品种保护手段,完善家畜遗传资源保种体系,系统奠定未来我国生猪种业的基础。

4.3 加快推进精准营养、减抗替抗技术,强化生物发酵技术研发

2020年,依托全国动物营养研究委员会,全面开展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和动物营养需要量标准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制定相关研究技术规程,构建并推广使用饲料营养与饲养大数据库平台,建立健全生猪养殖主要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参数,建立基于净能和可消化氨基酸等重要指标参数和模型,加快推进饲料精准配方和精准配制技术。同时,“饲料禁抗”规定在2020年全面生效,“养殖减抗”也逐步推行。随着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全部退出,围绕植物提取物、微生物制剂、酶制剂、多糖寡糖、酸化剂、免疫增强肽等方面,加快研发饲料和养殖环节抗菌药物替代产品作为新型功能型促生长饲料添加剂上市。

饲料生物发酵技术通过对营养大分子预消化、消除抗营养因子、产生有益于宿主的营养代谢物等,能提高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率,改善动物健康。生物发酵饲料作为新兴产业,主要方向将是围绕发酵产生特定产物或消除特定不利组分等,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质量安全管控措施,利用高效安全合规的生产菌株和酶制剂等,开发出规格定型、指标可控的成型工业饲料产品,或集成配套相应加工饲喂工艺在养殖场直接使用。管理部门也应尽快制定出相应管理措施,确保生物发酵饲料产业发展的合规性、安全性。

4.4 以大带小,推动中小养殖企业复产增养,推进种养结合

目前我国中小养猪场户出栏占全国一半以上的生猪,是保障猪肉市场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猪肉价格市场行情利好,但是一些中小养殖户复产增养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应聚焦中小养殖场(户)的困难,引导大型养殖企业创新帮带机制,带动中小养殖户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同时,围绕大规模猪场粪污安全农田利用、病死猪就地无害化处理新技术以及猪舍排气控制等产业需求开展研究。开发液体粪肥运输系统、粪肥农田施用技术及其专用设备研究,经济适用的粪便发酵堆肥技术,为猪场废弃物利用和污染综合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推进种养结合。

4.5 优化屠宰布局,推进猪肉运输冷链化

加强政策宏观调控,淘汰落后产能,优化生猪屠宰产业布局,鼓励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在生猪主产区投资建设现代化的屠宰生产线,建议总体产能不超过区域范围内实际最大生猪出栏总数的60%。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加快全国生猪屠宰加工厂的转型升级,产能释放效应会比较明显,猪肉冷链配送会进一步得到增强,延长产品货架期,实现500 km以上半径的市场供应需求,通过精细分割和烹饪方法的精准服务指导,能赢得消费者满意和信任,树立品牌形象,实现增值增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