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生猪期货】系列报告(三):生猪养殖模式分析

来源:长江金融部落

核心观点

“公司+农户”模式:模式的秘诀在于“互利互赢”和“技术领先”,核心竞争力为先进的育种、防疫和动物营养体系。代表性企业是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温氏提供养殖所需要的饲料、疫苗、仔猪等农资产品及提供相关饲养技术管理服务,农户提供养殖场地并进行育肥,农户获得较稳定的收益(主要是代养费)。在温氏模式的基础上,“公司+农户”模式又有新的创新和变化,比如正邦科技,将“公司+农户”进一步推广到仔猪繁殖阶段,同样实现了出栏量的快速成长。

“自繁自养”模式:模式关键在于优秀的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代表性企业是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一体化产业链使得牧原将生猪养殖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成本控制及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方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公司自行设计、建设猪舍及养殖设备,使得猪舍建设成本得到合理控制;动物营养技术及饲料配方优势突出,单吨饲料成本远低于同行、料肉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6年以来,环保限制小农模式的生产用地,养猪土地变得稀缺,“公司+农户”比较优势较小,资源更加高效集约化的工业化模式优势凸显,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最大化上优势巨大。自繁自养企业可以通过引进养殖设备降低对人工的依赖,同时养殖技术更好统一管理,抵御非洲猪瘟疫情能力较强。

01、生猪养殖模式介绍

(一)养殖模式过程

生猪养殖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育苗、育仔和育肥;其中,育苗阶段的养殖模式差异不明显,因为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通常自己控制祖代猪的种源,培育和繁殖优质父母代种猪;而育仔和育肥这两个阶段是区分养殖企业经营模式的主要判断依据。按照养殖阶段的分工不同,主要有专业育肥和自繁自养这两类养殖模式:专业育肥 投入较小、通常是中小规模养殖场,自繁自养投入较大、以中大型养殖企业为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长江期货

(二)养殖经营模式分类

因生猪养殖过程分工不同,产生了两大类截然不同的养殖模式:一是以温氏为代表的“公司+农户”的中规模分散式养殖模式,另一类是以牧原为代表的一体化自育自繁自养模式。与规模化集中饲养和个体化散养模式均不同,温氏股份在国内首创了“公司+农户” 的中规模分散式养殖模式。其创新之处在于,公司仅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商品猪的育肥阶段以委托饲养的方式交由农户负责。公司不需要提供仔猪育肥舍,由合作农户按照公司的标准自己出资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养殖场,并通过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缴纳一定的预付金( 400 元/头),“代替”公司进行生猪养殖。生产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支付一定的托管费;保证金可以退还给农户,也可以抵用下一产期的保证金。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长江期货

(三)养殖商业模式的具体形式

目前国内生猪养殖企业有三种经营模式,分别为传统的公司与农户松散合作的养殖模式、公司与农户紧密合作的养殖模式、大规模工业化的自繁自养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公司与农户较松散的合作养殖模式。一般是公司集中加工、农户分散饲养,公司将饲料、仔猪、药品出售给农户,由农户进行养殖,育肥后根据约定价格进行收购,实现规模养殖。公司对农户提供统一供苗、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等服务。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易于实现规模扩张,受土地限制程度不大,资金可以渐进投入,但比较容易将疫病风险转嫁给农户。其抗风险性虽强,但在食品安全性方面不够,因为它无法控制农户怎么用饲料。此外,在市场行情特别好的时候,这种模式的企业拿不到该部分超额利润,因为农户可能不把生猪卖给企业。

第二种模式是公司和农户合作较紧密的养殖模式。公司为农户提供场所、饲料、仔猪、药品等养殖必备物资,农户发挥自身养殖管理经验与公司饲养管理相结合,实现规模养殖,农户根据养殖成果获取收入。公司通过租赁零星土地建设养殖场,农户在公司养殖场内进行养殖,实现“分散养殖,统一管理”。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易于控制生猪质量,易于实施统一饲养管理、易于统一防疫、易于统一处理污粪;易于实现规模扩张,受土地限制程度较小,资金可以渐进投入;易于保持与农户的良好合作关系;疫病集中暴发风险得到有效分散;易于发挥农户养殖责任心,降低养殖成本,因养殖场建设和维护成本较低。其劣势是规模扩张受人员限制,养殖企业需要根据区域分散程度配备相应数量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人员。

第三种模式则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一体化自育自繁自养模式,企业自建养殖场,统一采购饲料、疫苗,雇佣农工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等全部生产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从上游的育种和饲料,到中游的扩繁和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销售,牧原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做到生产全环节可控。

02、龙头企业的商业模式探讨

(一)温氏:“公司+农户”的佼佼者

1、中规模分散式养殖模式

与规模化集中饲养和个体化散养模式均不同,温氏股份在国内首创了“公司+农户” 的中规模分散式养殖模式,合作农户的养殖规模为年出栏50头-1万头之间。其创新之处在于,公司仅保留种猪繁育和育仔阶段,而将商品猪的育肥阶段以委托饲养的方式交由农户负责。公司不需要提供仔猪育肥舍,由合作农户按照公司的标准自己出资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养殖场,并通过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缴纳一定的预付金( 400 元/头),“代替”公司进行生猪养殖。生产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支付一定的托管费;保证金可以退还给农户,也可以抵用下一产期的保证金。

图 1:温氏的“公司+农户”养殖模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长江期货

温氏为农户提供先进的技术指导、优质的饲料和疫苗采购等,并统一管理分散的农户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生猪的产权仍属于公司,农户的托管从传统的“雇佣农工饲养-支付工资”变为“委托农户饲养-支付托管费”,不过饲料等费用计入应收账款直至合同履约时才能收回。

2、温氏成功的秘诀:互利共赢和技术领先

(1)地缘因素:闲散土地多、劳动力富余、猪肉市场优越、销区分布

广东地区人口众多但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难度大;这就为温氏的“公司+农户”提供了充足的闲散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将零星个体农户的闲置土地以及富余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紧密高效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和利益最大化。

广东作为经济发达省份和全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猪肉消费的市场需求巨大,猪牛羊肉人均消费量位列全国第二。《广东省生猪生产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布局( 2008- 2020 年)》指出,到 2020 年全省生猪出栏达到 5245 万头,猪肉自给率达到 85%(各市目标见附表),为全省猪肉供应和食品安全提供保障。2020 年全省生猪生产区域布局合理,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 90%以上,废弃物资源利用率 90%以上。

温氏为农户提供先进的技术指导、优质的饲料和疫苗采购等,并统一管理分散的农户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生猪的产权仍属于公司,农户的托管从传统的“雇佣农工饲养-支付工资”变为“委托农户饲养-支付托管费”,不过饲料等费用计入应收账款直至合同履约时才能收回。

(2)核心竞争力:先进的育种、防疫和动物营养体系

温氏集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聚焦生猪育种环节,如今品种的优势已充分体现。早在 2008年,公司创造了广东省首例克隆猪,掌握了分子育种最尖端的技术;同时,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的农牧学科优势,公司在国内率先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体系。吴珍芳教授牵头搭建先进的生猪育种体系,多名海归博士组成专家团队,助力温氏将育种技术优势发挥到极致。

图 2:温氏股份的四元猪育种体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长江期货

(二)正邦的“公司+农户”:将育仔阶段进一步剥离

饲料龙头正邦科技作为生猪养殖的后起之秀,在温氏和牧原的模式上延伸,将“公司+农户”进一步推广到仔猪繁殖阶段,同样实现了出栏量的快速成长。

正邦同样采用“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但在温氏模式的基础上,把部分仔猪的繁殖阶段也剥离出去,公司在养殖阶段只负责把控祖代猪种源的品质,把父母代猪按照育肥阶段的委托方式托管给中小规模的农户,进一步压缩自身在固定资产投入的压力;之后,公司再以约定价格回购仔猪,并继续委托给农户进行育肥阶段的养殖、回购、深加工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

图 3:正邦模式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长江期货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参照温氏),初期的固定资产投入压力较轻,容易快速扩张;但同时,母猪的扩繁由分散的农户负责,公司提供的技术指导在实际中很难贯彻落实、全程指导也存在成本高的问题,生产效率提升无法有效执行。在经历了近八年的高速增长后,正邦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业务重点逐步从饲料生产、生猪养殖逐渐拓展至养殖相关的服务提供和平台运营上。

(三)牧原:一体化自育自繁自养模式

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一体化自育自繁自养模式,企业自建养殖场,统一采购饲料、疫苗,雇佣农工集中进行种猪的育种和扩繁、猪苗的培育、生猪育肥等全部生产过程,并统一销售给终端消费者。从上游的育种和饲料,到中游的扩繁和育肥,再到下游的屠宰销售,牧原通过一体化的产业链,做到生产全环节可控。

图 4:牧原的自育自繁自养模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长江期货

1.一体化自养模式——可控性和集约化

一体化产业链使得公司将生猪养殖各个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在食品安全、疫病防控、成本控制及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等方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图 5:一体化自养模式的优点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长江期货

(1)保证食品安全

一体化完整产业链有利于公司对食品安全与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控制。①拥有饲料生产环节,食品安全从源头控制。公司所使用的饲料均系自主生产,对饲料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和运输等环节均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品质检验和控制程序,确保饲料品质符合国家标准和满足公司种猪、商品猪饲养的需要,从源头上对食品安全进行了控制。②自育自繁自养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利于在饲养的各个环节对食品安全进行控制。公司生猪饲养各个环节均制定了严格的技术和质量标准,健全食品安全控制点记录,建立了从猪肉追溯至断奶仔猪的生猪批次质量追踪体系,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

(2)疫病防控体系完善

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的模式,为公司实施规范的疫病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公司拥有 20 多年的生猪养殖及疫病防控经验,形成了以兽医总监杨瑞华等业务骨干为核心的专职兽医及防疫队伍, 在内部建立了较完整的疫病防控管理体系,疫病防治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秉承“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治”的理念,建立了完善的消毒、防疫制度;采取了猪场多级隔离、舍内小环境控制等多方面的疫病防控措施,并建立了外部预警、内部预警相结合的预警防疫体系。在场区布局方面,公司实行“大区域、小单元”的架构,以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和外界病原的入侵;在养殖过程中,采取“早期隔离断奶”、“分胎次饲养”、“一对一转栏”、“全进全出”等生物安全措施,确保公司防疫体系安全、有效;动保产品主要向国内外兽药、疫苗厂采购。在公司的生产经营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对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的疫情。在上市前的三年一期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年全程死亡率平均为 8.33%,相比行业平均 10-15%的全程死亡率,领先优势明显。

(3)中间环节成本节约

一体化的产业链,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交易成本,有效避免了市场上饲料、种猪等需求的不均衡波动对公司生产造成的影响,使得整个生产流程可控,增强了公司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例如公司的自产饲料直接装入饲料罐装车,然后由饲料罐装车将饲料运送至猪场,并直接向猪场的自动饲喂器加料;整个流程中减少了饲料的包装、分拆等过程,节省了包装、分拆饲料的费用,减少了饲料的损耗成本。

(4)作业标准化和经营规模化

在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下,公司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等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并通过各项规划设计、生产管理制度,在各生产环节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作业。按照生产计划,同一时间大批量出栏的生猪肉质、重量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公司在饲养环节大量采用先进、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为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5)五阶段饲养四次转群生产流程

生产过程按母猪配种、妊娠( 怀孕)、分娩哺乳、仔猪保育和生长猪育肥等共分为 5 道工序,每道工序代表一个生产阶段的任务;完成一道工序进行一次转群,共需 4 次转群,故称之为“五阶段饲养四次转群生产流程”。在养殖技术方面,公司采用的早期隔离断奶技术( SEW)、分胎次饲养技术、多点式饲养技术、一对一转栏与不混群技术、自动化饲喂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等现代化饲养技术,在我国养猪行业具有较高的声誉。公司独创的“仔猪早期隔离断奶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人工授精过程中使用的“输精背袋”,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2. 牧原成功的关键:优秀的管理和成本控

(1) 生猪育种——终端导向,长期积累

通过育种,一方面使公司在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环节获得生产性能更优、更经济的生猪品系,降低了商品猪的饲养成本;另一方面使公司商品代猪的肉质更香嫩,市场认可度高,获得一定溢价。公司在种猪养殖方面有多年的经验,原种猪和二元猪的养殖效益同样达到较高水平,种猪的成本低于行业平均,单头商品猪所摊销的种猪成本也更低。

(2)先进的猪舍及设备——低折旧、省人工

公司自行设计、建设猪舍及养殖设备,使得猪舍建设成本得到合理控制。2009 年至 2012年上半年,包含全产业链的每万头产能对应的固定资产投入仅需 400-500 万元,募投项目的投资额也仅为 550 万元/万头产能,大大减少了固定资产的初始投入和后期折旧成本。由于猪舍和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所需的养殖人员数量大大减少,每万头生猪饲养仅需养殖人员 10 人左右,每头猪的人工成本在 50 元左右,大幅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3)领先的动物营养技术

公司的动物营养技术及饲料配方优势十分突出,单吨饲料成本远低于同行、料肉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离不开一体化养殖模式、猪舍设计和育种等核心技术优势;同时取决于牧原先进的动物营养技术,其中小麦替代和分阶段细分等优势最为突出。

03、养殖模式比较(以温氏和牧原为例)

温氏与牧原在养殖模式上的最大区别在于育肥阶段的投建和运营上。温氏将自己繁育的仔猪委托给中小农户饲养,育肥阶段由农户完成;育肥舍是由农户按照公司标准自己建设的,通常规模较小。而牧原的所有育肥舍均由公司投资建设,通常都是大型的养殖基地,公司负责全环节统一的养殖生产和育肥管理。

(1)猪舍投建:

轻资产 VS 重资产由于生猪育肥舍所需场地面积占整个养殖场的一半以上,在初期投入阶段,对公司的资金需求较高。温氏的轻资产模式将育肥舍的投建分散给农户来执行,大幅降低了初期投入的资金压力。

虽然合作农户需要按照温氏的统一标准自己投建养殖场,但是户均养殖规模都比较小,进入门槛远低于牧原的大规模一体化养殖场。在国内养殖规模化率较低的情况下,市场上符合条件的农户群体庞大,模式推广复制比较容易。因而,近几年来温氏规模的扩张速度非常快。

(2)养殖阶段:重管理 VS 严控制

1)种苗、饲料、动保

温氏和牧原不约而同地紧抓上游祖代猪的选育和种猪扩繁。除了确保种源品质较高以外,育种技术也决定了养殖效率进而决定养殖成本的高低。另外,两者在饲料、疫苗的研发生产水平上均位列国内前列,能够保证养殖效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饲养和管理

牧原是通过雇佣农户进行生猪育肥,公司在饲养环境管理、自动化喂食、生猪状态监控等方面做到了全程可追溯的掌控,因而能够最大限度降低育肥阶段的成本,尽力提升PSY、降低料肉比。同时,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有助于将疫病的发生风险及发生后的损失降到最低。而温氏的合作农户较为分散且参差不齐,在育肥阶段温氏仅提供了对农户的技术指导,不参与养殖的实际操作;而合作农户在养殖技术水平、疫病防控管理等方面千差万别,对于公司的统一管理和规范提出较大的挑战,并为公司的生产和经营带来较大的食品安全和疫病风险。

牧原的商品猪养得很好,工厂化生产,效率比较高,但问题是投资额大且扩张慢。养殖雇佣工人中有很多是大学生,将来不一定能有充足的用工来源。牧原的工人流动性比较大,一些工人去的目的是在厂里干一两年积累经验再去做饲料和生猪的销售。

3)环境保护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巨大,尤其是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兴起,近几年猪场的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国家对养殖场的环保要求也在不断抬升。对于牧原这种大规模一体化的养殖模式,猪场污染需要统一集中处理,难度和成本都较高。而对于温氏,分散在各地的中小规模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处理难度低;此外,育肥场的初期投建和后期运营均由农户负责,而猪场粪污主要产生于育肥阶段,因此温氏所需要承担的环保压力大幅缓解,处理成本大幅下降,仅占总成本的 1%左右。

(3)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生猪生产明显是小生产,大市场的特点,温氏可以很好解决生产与市场脱钩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小规模生产与应用科学技术的矛盾,其实是一种形式的“城乡分工”, 城市的技术、资金、人才可以有一个渠道很好地作用在农村生产中,在这个系统里大家共享分工的效率提升,减少了外部流通成本,使得整个系统趋于稳定(尤其生产环节)。不光是温氏,几乎所有类似模式的成功都归因于其对生产进行了保护,产销成本核算清楚后确定利润分配比例,注重让利于农,并且双方合作都要有合同约束机制,坚持下来很不容易。温氏成功的大背景是利用好了闲散的人工、土地、资金资源。温氏是轻资产模式,为合作农户提供养殖服务,实现将重资产的后端育肥环节委托外包,创造性地将自己的商业本质从养殖企业变成了养殖服务企业,绕过了养殖行业巨额资本投入的陷阱。这种模式能够让温氏在高点的时候获得最丰厚的后端育肥收益,而在财务上能够实现低固定资产、高营业收入、高成长、高 ROA。但近十来年,人工成本刚性上涨,社会闲散的人工、土地、资金资源全部都在变得稀缺,多数公司会在诸多方面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牧原的思路是以重资产高自动化水平的设备来养猪。早年,由于人工成本低,牧原的成本一直是比温氏要高一截,但如今,形势发生了逆转,资本过剩、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牧原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减少和老去、中国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在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下,牧原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等生产环节置于可控状态;并通过规划设计和生产管理,在各环节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作业,降低对人的依赖。按照生产计划,做到完全全进全出,同一时间大批量出栏的生猪肉质、重量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公司在饲养环节大量采用先进、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 提高人均产值,为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竞争力奠定了基础。简单来说,人工成本一直在涨,但头均投入的固定资产的折旧几乎没有涨,那么牧原的比较优势便慢慢浮现出来了。

2016年以来,环保限制小农模式的生产用地,养猪土地变得稀缺,“公司+农户”比较优势较小,资源更加高效集约化的工业化模式优势凸显,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最大化上优势巨大。同时,非洲猪瘟在国内发生后,行业整合速度明显加快,一体化企业优势更加凸显,扩张速度更快。人均资源不足导致人会持续挤压猪占的资源,养殖业必须走向高效集约,环保和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使得一体化自繁自养成为最优秀的生产关系。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