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肉食类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同时,国家政策鼓励畜禽养殖发展(如能繁母猪财政补贴政策),农村畜禽养殖业得到大力发展。在此过程中,文成县的畜禽养殖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生猪数量大增。前几年,文成县的生猪养殖业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然而,这种无序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给文成县城人民和温州市500万人民饮用水源安全的“大水缸”——珊溪水库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提出严峻挑战,对饮用水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当前,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市收集整理、县两级政府和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笔者对文成县的生猪养殖污染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本文展现文成县生猪养殖污染现状,分析当前文成县在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就污染治理提出肤浅的对策建议。
一、文成县生猪养殖污染现状
(一)生猪养殖的基本情况及分布
文成县地处浙南闽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支撑的欠发达县。畜禽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文成县得到快速发展,这其中又以生猪养殖为主。根据笔者调查和农业部门统计的数据,截止2011年底,文成县生猪养殖量110962头,其中母猪存栏数20482头、肉猪26163头,具体情况如下表1:文成县生猪养殖调查统计表。
表1 文成县生猪养殖调查统计表
从表中看出,文成县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黄坦、南田、大峃、玉壶、百丈漈等5个镇。该5镇生猪98046头,占全县生猪总养殖量的88%,存栏母猪19076头,占全县总量的93%。据统计,全县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567个,其中黄坦镇302个、南田镇99个、玉壶镇41个、百丈漈镇33个、大峃镇32个,该5镇合计507个,占全县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89.4%。
(二)文成县生猪养殖污染现状
近年来,文成县生猪养殖业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猪肉市场价格上涨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共同刺激下,在黄坦镇母猪养殖给农民群众带来不菲经济收入的“示范”下,文成县的南田、百丈漈、玉壶、大峃等镇农民群众纷纷加入生猪养殖“大军”,生猪养殖得到快速发展。然而,这种无序发展,养殖污染物未加合理治理,直接排入溪流汇入河道,造成水质不断恶化,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体发臭发黑。黄坦坑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黄坦镇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302个,每年大量养殖粪便和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黄坦坑,在枯水期的时候,整条河流严重污染,黄坦坑地表水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对下游珊溪水库饮用水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10年5月,珊溪水库就因承包期届满,承包人大量捕食藻类鲢鱼,同时黄坦畜禽养殖污染物大量排放,曾一度出现藻类异常增殖现象。与此类似,南田镇有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99个,主要集中在玉泉溪上游的光明村、十源村,该镇大多数养殖场采用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有处理设施的也只有单一的沼气池,养殖场普遍采用冲洗栏舍的方式冲洗粪便,养殖废水直接向玉泉溪上游排放,导致玉泉溪上游水体变臭发黑,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文成县其余50头以上的养殖场主要分布在玉壶镇金星社区桃坑村,百丈漈镇篁庄社区镇头村、西段村,大峃镇中樟社区的茶龙村和周南社区的中南村。这些珊溪库区养殖场尚有很多未实施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和建设沼气池、氧化塘、人工湿地等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部分已经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却没有加以管理或者严重超负荷运载,导致现有的部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二、文成县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纵观文成县生猪养殖业发展态势,笔者以为,导致污染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农牧脱节,养殖废弃物得不到充分利用
我国传统的养殖业是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养殖废物通过周围农田施肥、果蔬施肥以及环境自然消纳,能够保持良性循环。但是,近几年,文成县随着规模化生猪养殖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城郊和附近水域转移,造成农牧严重脱节,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养殖者不种地,粪便不能及时消纳,粪便作为一种农业有机肥资源不能及时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农业生产大量使用高效化肥和文成县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导致农业种植者不愿意使用畜禽粪便有机肥,养殖废弃物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养殖废弃物处理失去了原来传统的出路,从而出现养殖废弃物堆积和集中排向附近水域,形成养殖污染。
(二)养殖规模远超库区环境容量,引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文成县不少乡镇,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不讲科学发展和生态发展,只有发展目标,没有总量控制指标,从而步入环境污染、治理无举、发展受阻、民怨沸腾的境地。在局部养殖密度严重超出环境容量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先后引发。如,黄坦镇母猪养殖量远超环境容量, 而引发了下游珊溪水库局部库区藻类异常增殖现象;百丈漈西段村、镇头村以及上游南田镇的五原村局部区域集中养殖超出环境容量,也曾一度出现百丈漈水库部分水陆交界处藻类异常增殖现象。文成县生猪养殖规模远超库区环境容量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正逐步暴露出来。因此,对文成县生猪养殖实行总量控制势在必行。
(三)污染治理经费投入不足,设施单一不配套
文成县从2006年开始逐渐试行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起初是先从1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开始修建沼气池,然后逐步向规模小的养殖场开展。但修建沼气池的前期投入较大,而且又难以给养殖业主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导致养殖业主:一是不愿投入资金治理污染;二是治污设施建设标准不落实,“小马拉大车”。治污设施建设不搞可行性研究,随意建一个沼气池,从而导致污染物排放量与治污设施处理能力不配套,治污效果差,达不到治污标准,造成大量清洗畜禽体和栏舍场地产生的污水不能有效实施净化处理,更谈不上达标排放,导致直接污染附近水域,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黑发臭,严重危及养殖场周围水体的质量和居民的健康。据统计,在文成县众多养殖户中,以中小养殖户为主,这些养殖户一般都是养殖几十头生猪为主,经济实力有限,仅靠自身投入很难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他们大多没有修建化粪池和沼气池。如百丈漈镇水库周围的西段村、镇头村的养殖户,畜禽粪便只经过畜粪池便直接排放,严重影响天顶湖水库水质,给当地群众安全饮水造成潜在危险。
转贴于
(四)环保意识淡薄
广大农村的基层干部对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防治畜禽污染的措施不到位,导致生猪养殖废弃物污染严重。此外,农村大多数生猪养殖户不懂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笔者在基层环保工作时,曾对黄坦镇驮岙村、新康村和南田镇的五源村共3个村40户小型养殖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畜禽养殖废弃物防治的含义,只有12.5%的养殖户比较清楚,65 %的养殖户不够清楚,而有22.5%的养殖户不清楚。可见,广大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淡薄和总体素质低下,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污染治理经验和防治措施,严重影响了文成县生猪养殖废弃物治理的进程和成效。
三、推进文成县生猪养殖收集整理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珊溪水库是温州500万人民饮用水源的“大水缸”,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现任陈德荣市委书记、陈金彪市长先后来文成县专题督查调研珊溪水库水源保护工作。可见,抓好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保护水源地水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笔者就文成生猪养殖污染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积极开展循环利用生猪养殖废物,变废为宝
生猪养殖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肥料,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变废为宝。要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治理原则,全面推广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清洁养殖方式和农牧结合生态型治理模式。如在过程控制中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末端治理通过“果园养殖业”、“畜禽-鱼塘”、“畜禽-沼气-果园”等模式的农牧结合生态型治理模式,积极引导养殖业从传统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如黄坦镇占里村沼液利用示范项目和文成县新伟养殖有限公司综合整治项目,充分开展循环利用畜禽养殖废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占里村沼液利用示范项目主要采取以发展“猪-沼-菜”、“猪-沼-粮”、“猪-沼-苗”、“猪-沼-水生植物”、“猪-沼-竹”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整治养殖污染,通过建设氧化塘,种植茭白、聚草等水生植物以及绿化苗木等,变畜禽养殖废物为资源。文成县新伟养殖有限公司用猪粪制造有机肥,粪末和猪尿发酵产生沼气经过压缩进行沼气发电,沼液用于灌溉金银花、蔬菜和养殖水生动植物。
(二)依据环境容量,逐步削减总量,优化发展布局
文成县是珊溪水库重要饮用水源地,根据有关规划,文成县的畜禽养殖为2.26万头生猪当量的环境限制总量,因此,生猪养殖规模远超环境容量。针对文成县养殖总量严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文成县政府早在2006年就颁布了《文成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划分规定》,但是除了大峃镇、黄坦镇等部分乡镇根据《划分规定》要求分别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外,大部分乡镇均为明确进行划分。因此,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划分规定》对禁养区、限养区进行划分,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从根本上解决盲目发展、随意扩张的问题,通过关停拆除禁养区养殖户削减养殖总量,对被关停拆除的养殖户给予适当补偿,同时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养殖户转产转业。对于限养区的养殖场,首先,我们要鼓励养殖户转产转业;其次,坚持适度集中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优化养殖布局,要以能否消纳所产生的畜禽养殖废物为出发点;第三,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引导位于溪流附近、建成区、居民集中区等敏感区域内的养殖户进行适度集中,有利于集中处理畜禽废弃物。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投入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政府在重视工业污染治理的同时,也应在养殖污染治理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应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投入。据测算,每头母猪需配套建设3.2m3的沼气池和4.8m2的氧化塘,根据笔者多年基层工作接触估算,建设1m3的沼气池需要约700元,1m2的氧化塘100元,每头母猪仅建设沼气池和氧化塘的污染治理投入约为2720元,因此一个100头母猪养殖场的治污设施投入需27.2万元,这还不包括土地政策处理和排污管网投入,可见养殖污染治理投入的成本很高,而养殖产业本身利润低,治污投入又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从大多数中小养殖业主的经济状况看,其抽出资金治污的可能性小。因此,政府应着眼综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投入,给予治污设施建设一定的资金支持。如在黄坦镇已开展实施的“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污染处理技术改造,养殖户及时清扫干猪粪,由集粪中心统一收集加工成有机肥,政府部门通过生态补偿资金给清扫猪粪的养殖户每吨200元的财政补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政府应该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和补偿机制等多种方式引导养殖业主不断加大治污的投入力度,将养殖污染治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其他农业基础设施等统筹规划,加大对养殖污染的治理力度,使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四)强化宣传教育
首先抓学习。把环境保护法规、知识,尤其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等纳入基层组织、干部的学习内容,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举办畜禽养殖户环境知识培训班等,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养殖户的环保法规、知识水平。转贴于
其次,抓宣传。充分利用各乡镇、社区的有线电视、广播,开辟环境保护专栏;环保、畜牧、司法、宣传、教育等部门开展环保知识送下乡活动,向广大养殖户发放环境保护宣传资料,播放环境污染案例分析电视片,举办群众参与性强的环保知识竞赛,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第三,抓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提到议事日程,做到环境保护天天讲、时时讲,切实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环境意识,树立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观念。此外,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组织基层领导和农民参观生态示范县、生态示范镇或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交流畜禽养殖废弃物管理经验,激发他们参与养殖废弃物管理的热情。
(五)完善地方法规和标准,依法治污
尽管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法规、办法和标准,为畜禽环境污染的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实用的问题依然存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一是在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配套制定一些相应的操作规范,使养殖污染治理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加强畜禽环境污染执法队伍建设。推行执法责任制,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使畜禽污染控制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关键词:母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病理特征;预防控制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猪肉的需求量在加大。因此,我国各地出现了众多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养猪场。但是,生猪尤其是母猪在生长过程中其健康问题始终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各种类型的疾病。而母猪在繁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类疾病对其健康和安全的威胁非常大,最终使得母猪养殖户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母猪在繁殖过程中障碍类疾病出现的病理特征、预防控制的方法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最终保障母猪在繁殖中具有良好的健康状态,可以安全的进行繁殖。
一、母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病理特征
母猪在繁殖中会出现一些疾病。比如:布氏杆菌病、猪弓形体病、猪瘟、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蓝耳病等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会造成母猪在繁殖中出现繁殖障碍,一方面使得母猪繁殖能力下降,另一方面导致母猪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最终使得母猪养殖户的效益受到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对于这些疾病的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研究,为预防和治疗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比如:第一,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鉴别。如: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类疾病的时间主要是冬季和春季。而发病的病体主要是怀孕的母猪和新生的猪仔。病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传播、直接传播、传播、胎盘传播等等。第二,从症状上进行分析。母猪出现繁殖障碍类疾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症状为高烧、肢体轻度麻痹等,猪蓝耳病的症状特征是体温升高、出现快速的腹式呼吸和喘气等等。一般情况下,这种疾病的死亡率高达80%到100%。第三,危害和影响。一方面使得母猪的健康深受影响,造成繁殖能力的下降。同时,受到这些疾病的影响最终会导致生产出的猪仔出现畸形,使得母猪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今后扩大养殖的规模。
二、母猪繁殖障碍类疾病预防控制的方法
1.开展有效的药物预防和治疗
我们需要有效的应用各种药物对于母猪繁殖障碍类的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具体来讲,第一,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一般我们通过判断母猪的身体状况,在有关专业人士的检测下,确定母猪患有这种疾病,就需要应用药物进行积极治疗。比如:首先,进行有效的隔离,避免疾病进行传播。其次,应用一定数量的庆大霉素或者是链霉素对于母猪进行肌体注射治疗。再次,在每千克的饲料中加入1克左右的土霉素,进行有效的观察。最后,有效的对于饲养应用的粮食和饲料进行科学的配比,提高母猪身体的素质。第二,猪蓝耳病的预防和治疗。预防举措:有效的进行母猪的检测,对于严重发病的母猪需要进行及时的淘汰,培养新的品N。在母猪在生长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的应用预防猪蓝耳病或者是高致病性的活体疫苗进行定期注射。治疗举措:有效的应用专用的药物植物血凝素或者是干扰素进行治疗,并且对于病死的母猪需要进行及时的焚烧,避免疾病的传染。第三,布氏杆菌病的预防。定期对于母猪进行质量和安全的检疫工作,对于无法有效进行药物治疗的母猪需要进行及时的淘汰,并且将疾病的疫情报告给有关的人员,需要他们的帮助进行专业化的处理。第四,猪伪狂犬病的预防。需要对于母猪在配种前以及临产的1个月前进行猪伪狂犬病疫苗的注射工作,并且对于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观察。
2.进行科学的检疫和监测
进行科学的检疫和检测。这项工作的进行需要母猪的养殖户和卫生防疫部门的人员一起来进行。具体来讲,第一,卫生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工作积极性,经常到母猪的饲养户中走访,帮助他们建立起有效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的举措。第二,母猪的养殖户在母猪饲养中需要进行各种疾病知识的学习,有效的加强对于母猪繁殖中各种状况的监测工作。一旦出现问题,需要与卫生防疫部门的人员进行及时的沟通,在他们的帮助下进行防治和治疗工作。
3.构建良好的母猪繁殖环境
有效的构建良好的母猪繁殖环境,增强母猪抵御各种繁殖障碍类疾病的能力。比如:第一,母猪饲养户需要定期对母猪圈舍进行消毒、通风、垃圾和粪便的清洁工作,提高母猪圈舍的健康状况。第二,有效的应用现代的设备设施建立起科学化和规模化的母猪养殖圈舍。比如:自动化的饮水和清洁设施、科学的进行圈舍温度、光照的调节,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起母猪动态生长环境监控系统,对其饮食、活动等状况进行有效监控,对其发病的特征进行及时发现,尽快采取有效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避免母猪病状的扩大,最终死亡,给母猪养猪户带来经济损失。第三,建立起母猪繁殖生产的管理制度,坚决避免与母猪饲养管理无关的人员进入到母猪圈舍中,带来一些病菌,导致母猪出现繁殖性的障碍疾病。第四,母猪饲养猪需要在进入圈舍前更换专业化的服装和鞋帽,安全进行母猪繁殖管理。
三、结语
对于预防和控制母猪繁殖障碍类疾病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母猪养殖户应用各种有效方法预防和控制母猪繁殖障碍类疾病,提高母猪身体健康的状况,使得其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生产,最终为母猪养殖户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司西波. 有效预防和控制母猪繁殖障碍类疾病[J]. 中国畜禽种业,2010,08:85-86.
[2]王红雷. 山东省母猪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病因调查和综合防治措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3]郭禄花,杨录有,王琪,张元林,李颖晖. 猪繁殖障碍性疫病诊断与防治技术集成示范[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4,08:51-53.
深刻把握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和优化路径对于推动生猪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十年来,山东省的生猪出栏量、养猪业产值、规模化程度均呈稳定上升趋势,生产格局特征呈现“•—S”型,价格波动特征明显,人均猪肉占有量呈阶梯式发展,养殖利润与风险并行,外向型特征明显,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政策效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应从加强宣传培训、鼓励扩大规模、开展市场需求调研以及完善政策监督等方面优化山东省生猪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山东省;生猪产业;现状;趋势;优化
猪肉是人类的主要食品和重要营养来源。山东是仅次于四川、湖南和河南的生猪养殖大省,2012年,全省生猪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分别占全国相应总量的6.10%、6.59%和7.05%,均列全国第4位[1]。与此同时,在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产量和价格大幅波动、市场需求与供给严重不均衡、疫病防疫难度加大、质量安全事故频发、污染治理压力剧增、扶持政策效用欠佳等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严重制约着生猪产业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然而,现有研究[2,3]中对省际层面的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的系统分析并不多见,因而研究结论在指导和修正实践的过程中相对缺乏适用性。因此,本文将依据山东省的相关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从生产特征、市场特征、技术特征及扶持政策等角度入手,分析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阐述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并据此提出优化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1.1生产特征
1.1.1生猪出栏量出栏量是生猪生产状况的数量形态指标。如图1所示,在2000~2006年间,山东省生猪出栏量稳步增加,从3213.24万头增至4389.90万头,年均增幅为5.34%。2007年,全省的生猪出栏量大幅减少,此后总体保持着不断增加的趋势,2012年接近4600万头。在全国生猪出栏总量中,山东省所占的份额虽有小幅波动,但始终介于6%~7%之间。2000年时所占份额最低(6.10%),2012年时所占份额最高(6.59%)。由此可见,山东省的生猪产业在全国整体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1.2养猪业产值产值是生猪生产状况的价值形态指标。由图2可知,2000年以来,山东省养猪业产值总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其中,2008年增长幅度较大,比前一年增加了47.13%,但2009、2010年稍有回落。在全省畜牧业中,养猪业产值所占比重在30%~45%之间波动,2002年最低(32.52%),2008年最高(44.42%)。
1.1.3规模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低是我国生猪业面临的重大问题[4]。规模化程度是反映生猪产业集中状况的重要指标。规模化程度(%)=(1-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下的养猪场户出栏总量/年出栏生猪总量)×100。如图3所示,山东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从2002年的37.36%增至2010年的73.79%,年均增幅为8.88%。其中,规模化程度提高最快的阶段为2005~2007年间,2006年时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超过50%,此后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主体地位逐渐增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山东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较高,分别比同期高出8~20个点,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但领先优势逐渐缩小。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晚了30年左右[5],整体上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
1.1.4空间格局山东省下辖17地市,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因素的不同导致各地市生猪养殖规模的差异。以2012年生猪生产格局指数分析全省生猪养殖的空间格局特征。生猪生产格局指数=(某个地市在T时期生猪年出栏量/同期全省生猪出栏总量)×100。如图4所示,潍坊(17.40)、济宁(13.83)、临沂(13.02)、德州(12.00)、菏泽(11.10)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均超过10,且明显大于其余地市,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总和达到67.35,为生猪主产区;烟台(8.16)、青岛(8.08)、泰安(8.01)、济南(6.61)和聊城(5.61)5个地市的格局指数介于5~10之间,为生猪中产区;日照(4.28)、滨州(4.26)、枣庄(3.73)、威海(3.00)、东营(2.85)、淄博(2.82)、莱芜(1.18)7个地市的格局指数均小于5,为生猪少产区。综合来看,德州是处于鲁西部的孤点,潍坊、济宁、临沂和菏泽在空间分布上构成“S”型结构,因此全省生猪生产格局呈现出明显的“•—S”型格局。
1.2市场特征
1.2.1毛猪价格价格是市场的信号灯,以毛猪价格为例分析生猪市场特征[6]。如图5所示,整体而言,山东省毛猪价格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2013年1~4月,毛猪价格不断下降,从2013年5月开始,毛猪价格略有提高,2014年后又逐渐降低;除2013年6月外,山东省毛猪价格普遍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最大差值为1.31元/kg。就山东省而言,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毛猪价格整体不断下降,具体又分为“两降一升”三个阶段,即2013年1~4月、2013年9月~2014年2月两个下降阶段和2013年5~9月上升阶段。其中,2013年1月价格最高(17.34元/kg),2013年4月价格最低(11.62元/kg),价格波动幅度最大为5.72元/kg。
1.2.2人均猪肉占有量人均猪肉占有量是有效反映市场需求的重要指标。如图6所示,山东省人均猪肉占有量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一致:以2007年为界,呈现两个阶梯式发展,即第一阶梯(2000~2006年)和第二阶梯(2007~2012年),且第一阶梯的水平整体高于第二阶梯。合理的解释是,近年来,消费者的饮食结构多元化,大众对牛羊肉等替代品的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消费数量也随之增加。2000~2012年间,山东省和全国人均猪肉占有量变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阶梯,山东省人均猪肉占有量普遍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二阶梯则相反。就山东省而言,2000~2012年间的人均猪肉占有量年均值达35.97kg,其中,2000年最低(31.18kg/人),2006年最高(40.9kg/人)。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山东省和全国的人均猪肉占有量大幅下降,最主要的原因是2007年的猪肉价格较高,抑制了消费需求。但是,在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猪肉消费量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农村将成为猪肉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7]。
1.2.3养殖利润养殖利润是反映生猪产业市场特征的重要指标,以毛猪利润为例分析。如图7所示,在2013年1月~2014年2月间,山东省生猪养殖利润不稳定,总体赢多于亏。2013年1月,毛猪利润最大,达531元/头,2013年4月和2014年2月出现亏损,分别亏损64元/头和100元/头。
1.2.4养殖风险猪粮比即生猪价格与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当猪粮比为6∶1时,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养殖利润越好,反之亦然。以猪粮比月度变化为例,如图8所示。全国和山东省的猪粮比变动趋势大体一致,除2013年1月和6月外,其余月份的猪粮比相差不大。2013年3~5月和2014年2月,山东省的猪粮比小于6.0,生猪养殖处于亏损或微利阶段,其余月份的猪粮比大于6.0,生猪养殖处于明显盈利阶段,与图7一致。猪粮比的上下波动,反映了生猪养殖存在的价格风险,这也是困扰养猪户的核心问题。
1.2.5生猪调出量山东省生猪养殖业带有外向型特征,这一点可以从全省的生猪调出量看出。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当地消费生猪数量。其中,当地消费生猪数量=(城镇人口×城镇人均猪肉消费量+农村人口×农村人均猪肉消费量)/平均每头猪产肉量。由表1数据可知,1998~2012年间,山东省生猪出栏总量的七成左右外销,年均调出量为2988.81万头,而省内消费量仅占21%~33%。由此可见,山东省的生猪产业发展对外地市场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一点从图6也可以看出,因而挖掘省内市场成为今后生猪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3技术特征生猪出栏率是衡量生猪养殖技术的重要指标,出栏率越高表明生猪养殖的技术水平越高。生猪出栏率(%)=(生猪出栏量/上一年的猪年底头数)×100。如图9所示,在2000~2012年间,山东省的生猪出栏率整体不断提高,2000年最低(133.78%),2006年最高(175.00%),年均出栏率为148.21%。与全国水平相比,山东省生猪出栏率整体较高。
1.4生猪扶持政策政策扶持是当前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笔者于2012年6~8月对养猪场户生猪扶持政策认知状况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受访养猪场户对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区)建设扶持、重大疫病免费强制免疫、生猪养殖信贷支持等政策的认知程度较高,而能繁母猪补贴、重大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和中央地方猪肉储备制度等政策的实施效果相对较好。但是,职能管理部门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仍存在着传达不及时、细节宣讲不够、补助资金发放不足额等现象,扶持政策也存在着扶持力度不够、申请程序复杂、公平性不足等问题。
2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2.1规模化程度继续提高,空间格局调整日趋合理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业界共识,规模养殖在产品质量、成本效益、对接市场等方面存在着日益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山东省生猪散养户会不断退出,而规模养殖场户的数量会持续增加。全省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会继续提高,但速度会有所减缓。山东省生猪生产的空间格局基本实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转移,鲁西地区和鲁南地区成为主要的生猪产区[8]。鲁西和鲁南地区是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17地市中,潍坊、济宁、临沂、德州和菏泽的粮食作物总产量分列第4、第6、第5、第1、第2位[9],随着养殖成本结构变化(饲料成本大幅上涨),粮食主产区具备的饲料成本优势会日益明显。因此,“•—S”型格局应该会得到进一步巩固。
2.2猪肉消费量持续增加,质量需求特征日益明显作为最主要的肉类食品,猪肉消费对于城乡居民而言属于刚性需求。21世纪以来,山东省人均肉类占有量中50%左右是猪肉[10],随着肉类消费总量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量总体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相继发生的一系列猪肉质量安全事故,如“瘦肉精事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黄浦江死猪”等,严重制约着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因此,消费者的猪肉质量要求逐渐提高,表现在猪肉消费者关注猪肉品质、偏好品牌猪肉[11]、了解质量追溯信息(养殖、屠宰、销售等环节)[12]等。山东省内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
2.3生产方式正逐步转变,技术研发需求更加迫切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生猪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式散养已经大部分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养猪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场,截至2012年,山东省万头猪场达210家[13]。生产方式的转变同样带来了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养猪专业户和规模养殖场摆脱了家庭散养的兼业养殖和粗放管理,具备较高的专业化养殖技能和较强烈的高科技管理诉求。规模较大的生猪专业化养殖具备文化素质较高的经营管理人员,更有能力开展技术研发,且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益相对明显[14]。因此,大中规模生猪养殖场户的技术研发需求更迫切。
2.4政府扶持力度会加大,政策惠及范围不断扩展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率先步入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各国政府均从育种、税收、用地等方面给予了相应扶持[15,16]。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政府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会进一步扩大,且随着国内规模养殖进程的逐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费用会逐步加大。除此之外,扶持政策体系会更加完善,扶持深度和广度会进一步延伸,各项奖励的制定也会更加具体。
3促进山东省生猪产业发展的策略
3.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养猪场户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一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栏及明白纸等多种渠道,提高增强养猪场户的经营理念、职业道德,规范其生产行为。二是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咨询和典型示范场区建设等方式,向广大养猪场户介绍规模养殖的技术要领和管理技巧,提高养猪场户的饲养管理技术。
3.2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推动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一是大力宣传和解释生猪养殖的成本效益、价格波动、国内外经验等基本规律,普及规模养殖在成本、质量、技术、管理和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切实形成养猪场户对规模养殖趋势的统一认知。二是有效发挥养猪合作组织的作用,逐步扩展其辐射范围,带动周边养猪场户积极加入,提高养猪场户的横向合作程度。
3.3开展市场需求调研,满足猪肉消费者的质量需求一是基层部门和相关社会服务体系应搜集消费者对猪肉质量要求的认知、评价和需求信息,并及时上报反馈给政策制定部门。二是政策制定及相关管理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各类需求信息传达到一线养猪场户,服务于其生猪生产决策的适时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4完善政策的监督实施,进一步巩固政策扶持效果一是政府有关人员应进一步改进政策落实方式,对政策实施过程进行合理追踪和有效敦促,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和及时反馈。二是进一步完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清晰界定扶持对象,量化各项扶持指标,加大生猪养殖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对规模养殖户给予适当饲料补贴等。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肖洪波,王济民.我国生猪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8(S):4-8.
[3]刘春芳,王济民.中国生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农业展望,2010(3):28-31.
[4]于琰.关于促进我国生猪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肉类工业,2013(10):5-7.
[5]BishwaBA,HarshSB,CheneyLM.Factorsaffectingre-gionalshiftsofU.Sporkproduction[C]//AmericanAgricul-turalEconomicsAssociationAnnualMeeting.Montreal,Cana-da,2003:27-30.
[6]丁雄.饲料价格及生猪价格对生猪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3(5):67-71.
[7]李晓,赵颖文,陈春燕.我国猪肉市场消费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J].软科学,2011,25(3):88-94.
[8]张园园,孙世民.山东省生猪生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19(1):193-199.
[9]刘兴慧主编.山东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10]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11]张振,乔娟.品牌信任对消费者猪肉消费行为的影响[J].技术经济,2014,33(2):77-82.
[12]徐玲玲,刘晓琳,应瑞瑶.可追溯猪肉:生产与消费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46-53.
[13]孔亮,宋毅.中国畜牧业年鉴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14]马成林,周德翼.中国生猪规模增长与养殖技术变化的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0-35.
[15]王小岑,朱俊峰.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生猪产业的启发[J].世界农业,2012(6):44-46.
关键词:基层养猪;常见疾病;预防;治疗控制
根据作者大量统计的数据得出,目前基层养猪场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猪瘟、猪气喘病、乙型脑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链球菌病等疾病。发生这些疾病主要是由于环境卫生差,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 不合理使用药物以及疫苗,不重视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养殖户除了保证饲料的正常供应外,还应注意养猪环境,确保养猪场环境良好,同时积极做好猪防疫与疾病预防工作,从日常的生活中总结经验,了解一些常见病的症状表现,在发现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污染源扩大,及时对其它猪进行隔离,防止感染,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一、养猪常见疾病有
1.猪乙型脑炎。乙型脑炎的发生主要是通过蚊子进行传播的,发病时间为蚊子的高发期,时间为6月-10月。母猪如果患有此病容易流产,产出的猪仔有可能正常,但有时也会出现全身水肿的情况,同一窝仔猪的发育情况、体重大小都是不一样的。
2.猪气喘病。猪气喘病是一种肺炎支原体性疾病,对猪的呼吸道造成严重影响,主要症状为哮喘及不断咳嗽,传染性较强,发生该病时若不及时控制, 会导致其他健康猪也出现哮喘,养殖户的经济损失较大。一旦感染猪的肺部器官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坏,主要的传染源为带菌猪或者病猪,天气寒冷或者潮湿的生长环境也会导致猪气喘病发生。
3.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属于呼吸系统疾病,该病的发生是因为猪受到了多沙性的巴氏杆菌或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侵害,临床症状表现为鼻甲骨萎缩和鼻炎等。该传染病的对象主要是出生5 个月左右的仔猪,该病症状较轻时出现呼吸道感染,如果严重时会猪脸变形,从而影响猪的正常生活,若拖的时间越长,猪的免疫力越差,若L时间治疗无效则会导致死亡。
4.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主要分为淋巴结脓肿以及血性链球菌病两种,此病属于高危险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不但在猪群间进行传染, 同时在人与猪之间也会发生传染。此病在猪群中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为关节炎、败血病以及化脓性淋巴结炎为主,若发生在人身上临床症状以心脏内膜炎、脑膜炎与败血症三种为主。
二、导致猪疾病的发病原因
1.疾病控制力度不够。由于知识的缺乏,大多数养殖户并不了解如何预防与治疗猪的常见疾病,有些养殖户连养猪经验都没有,在饲养的过程中对养猪环境不够重视,在猪饲料的问题上也没有认真对待,在养殖期间对喂养方面较不够重视,在猪疾病后发生后没有马上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最后导致大量猪死亡,经济损失较大。
2.环境卫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疾病的产生与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孕育疾病的环境都是比较差的环境,因此,猪的健康状态以及生产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若猪舍环境好、干净不仅可以减少细菌传播,还能使猪疾病发生率降到最低,从而为猪群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3.免疫工作不合理。由于猪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对部分疾病的发生产生抵抗作用,因此猪能健康生长。但由于一些养殖户只考虑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并没有为以后考虑,部分养殖户为了成本降到最低,对猪的免疫工作不重视, 未对猪实施免疫, 导致在传染性疾病发生时,大量猪被感染最后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
4.药物与疫苗使用不合理。部分养殖户为了能有效预防猪疾病的发生,在不清楚的情况下大量使用疫苗,不仅难以起到防治作用,还会导致患病猪的病情严重。因此, 养殖户在对猪的药物使用方面以及使用疫苗时,不能盲目进行,必须针对性进行用药,结合疾病类型使用适合的药物与疫苗,使疾病得到有效预防。
三、预防与控制
1.喂养。在猪养殖期间,选择营养丰富、质量好的饲料对猪的生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但需要根据季节的变化以及生长环境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饲料进行喂养,可按照猪的生长需求进行比例调配,并将一些霉菌素吸附剂混合于饲料中一同进行饲喂,加入霉菌素吸附剂可有效防止猪黄曲霉素等霉菌的过量摄入。由于剩饭菜时间较长,很容易出现变质发霉的现象,致使大量病菌滋生,导致猪被感染。因此,在猪的养殖期间,选择安全的食物进行喂养,尽量避免采用不明来源的饭店剩饭菜进行喂养,同时还应保证水质的质量安全。
2.消毒。在养殖期间,首先应定时的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定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消毒,比如猪舍、走廊、通道等地方进行消毒液喷洒,为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特别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夏季更要注意猪舍的环境,在寒冷的冬季注意通风但也要进行保暖。第二,对养殖场的生猪定期的进行消毒,防止细菌的产生。第三,同时猪使用的水槽、食槽也要消毒,猪使用的水槽和食槽进行消毒能有效的预防疾病的产生,还能为猪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3.免疫。在猪养殖期间,应合理、及时的进行疫苗注射,常见的疫苗有:猪伪狂犬疫苗、猪细小病毒疫苗以及猪瘟、蓝耳病疫苗、猪W疫苗等。在猪的生长期间也可将药物参杂食物当中,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使猪的免疫力得到提高,但要避免在猪的食物当中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卫生因素、免疫工作不到位、未合理使用药物与疫苗、疾病控制力度不足是导致基层养猪发生猪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和猪气喘病等猪疾病的主要原因,养殖者要确保饲料与养猪环境的安全性,做好猪的防疫与疾病预防工作,了解常见病的症状表现,一旦发病后尽快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感染,使经济损失在最大程度上降低。
参考文献:
[1] 王海,杨军荣.种猪疾病的种类与防治以及检疫检验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210,229.
[2] 毕腾凯.农村养猪常见猪疾病预防及治疗[J].农民致富之友. 2015(22).
【关键词】猪病;诊断;治疗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猪肉价格不断攀升,猪的养殖队伍不断扩大,但生猪市场却不乐观,生猪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猪在养殖过程中的得病率和死亡率始终居高不下,给养殖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减少猪的死亡率,养殖户不得不进行猪病的治疗,复杂多样的生物制剂和生物添加剂被注射到生猪身上,一部分药品会残留在猪体内,大大降低了猪肉质量,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不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及早的发现猪的疾病并采取适当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对猪的影响。
1.猪的疾病原因分析
1.1环境原因
养殖环境对猪的养殖非常重要。养殖环境包括养殖场综合环境,养殖圈内环境和隔离环境等,这些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猪的生长发育。清洁的养殖环境能够有效的减少病原菌的传播,猪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舒适的生长。而恶劣的环境,往往是猪病频发的一大诱因。
1.2免疫程序缺失
由于猪从出生到出栏进入食品市场,需要经过很多的免疫程序来提高猪对疾病的抵抗力。但是由于养殖户认识和观念的落后,为了省去免疫的麻烦和经济投入,不按照免疫程序进行严格接种,省去一种或几种猪病的免疫,结果在猪病高发期,不可避免地发生猪病范围大,难控制的现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另外,农村散养户养殖的猪由于捉猪进圈时间不统一,往往给兽医防疫人员带来了防疫工作的不便,不能像规模猪场一样按免疫程序免疫。要做到按程序免疫,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浪费疫苗。因此,在防疫时有的猪已经长到35kg左右,甚至有50kg以上的还未免疫。
1.3药物及疫苗的不合理使用
猪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恰当的给药才能提高免疫力,减少病发的频率。然而目前,在我国养殖队伍中,疫苗和药物在使用上存在不合理性,一些养殖户大量的使用或滥用药物或者少用不用药物,或者是对疫苗的管理不当,失效或损坏,这些情况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猪病的复杂化,使得猪病难诊断、难控制、难隔离、难处理。
1.4疾病控制能力低
随着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养猪的利润,使得目前猪的养殖队伍不断扩大,但是在饲养管理水平和疫病防治水平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后进入养殖业的人员,没有管理经验,对疾病的预防控制能力很低,使得猪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发病。
2.猪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措施
2.1猪瘟与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冶疗
2.1.1症状诊断
由于猪瘟和猪链球菌病混合感染后,猪整体食欲不振。病猪长卧不动,嗜睡,流浆液性鼻涕,呼吸困难,急促,结膜发绀尿液发黄,粪呈算盘珠样或者稀便,粪便宜中混有脱落肠粘膜;四肢内侧及腹部紫色红斑,耳尖发紫;运动失调,有的不能站立,或爬行,体温升高到40.5~42.0℃,病程3~5天,最后衰竭死亡。病猪精神沉郁,喜欢扎堆,有的病猪出现神经症状,如转圈、磨牙、后肢麻痹、前肢爬行,少数病猪后期呼吸困难,口鼻流白色或血色泡沫。
2.1.2治疗措施
对于猪瘟和猪链球菌混合感染的猪群,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是目前猪养殖中大规模死亡的危害之一。因此,最好的冶疗手段就是预防为主,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控制疫苗质量,注意隔离与监护,保持清洁的养殖条件,保证饮料卫生,营养全面。在高发期仔细观察,一旦发现病情,马上隔离。
2.2红皮病
2.2.1症状诊断
此病又称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类原虫附红细胞体引起的。红皮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呈紫红色,用手指压病灶部位不褪色。主要发生在仔猪身体上,母猪少数发病。体温升高到41-42℃,发生部位在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一般夏季多发,主要是蝇蚊虻等叮咬传播。
2.2.2治疗措施
当发现猪体出现红皮病症状,立即应用三氮脒肌肉注射。按体重标准5-7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配为5%溶夜,1次/天,连用3天;或者是用强力霉素10mg/kg体重/天,连用4天。对于未发病的猪可采取在饲料中添加0.2%土霉素的方法进行预防。另外,做好养殖场所和养殖圈内的灭虫,切断传播途径。
2.3猪口蹄疫
2.3.1症状诊断
体温超过40℃,成年病猪以蹄部水泡为特征,蹄冠、蹄叉、蹄踵发红,形成水泡并溃烂,并伴有继发感染,蹄壳脱落。病猪行动受限,跛行,喜欢卧姿。口腔、鼻、齿龈、舌、(主要是哺乳母猪)也可见到水泡和烂斑;乳猪多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腹泻,以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2.3.2治疗措施
口蹄疫外源性抗体(超免蛋白-Ⅴ)用法:一次肌肉注射,按1kg体重0.1ml用药,首次量加倍,可有效控制引发的心肌炎,有效控制死亡;也可用本品做紧急免疫。(如有混感症状需要配合比较敏感的抗生素使用,如头孢噻呋钠、头孢喹肟等)。配合荆防败毒散(瑞特灵)1kg拌500kg饲料,或健力源500g拌1吨饲料,可全群治疗和预防。
关键词:疫病;流行特点;防治
生猪生产是我国畜牧业生产的骨干项目之一,随着国家各项有关生猪生产奖励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生猪生产发展形势迅猛,近些年来,我国的生猪养殖逐渐走向规模化。
一、规模化猪场猪病流行特点
1.猪病传播速度快,规模大
生产规模大,生猪养殖的数量多,生猪养殖密度大,在规模化猪场中生猪的日龄结构组合多样,这些是当今规模化猪场的养殖特点。这种情况导致猪场内一头猪患病后,极容易在猪场内传播,这种传播速度快,而且涉及范围广,给猪病的防治都带来较大的困难。所以,在规模化猪场内,一定要做好猪的防疫,防止猪的患病是更加重要,而且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防治猪病的措施。同时,因为猪场规模比较大,雇佣的养殖以及管理人员比较多,这样,万一猪病产生后,不但猪病的传播速度较快,而且由于养殖人员在不同猪场工作,还会造成交叉传染,这样很容易造成猪病扩大传播规模,同时又会造成几种病在不同的猪场之间传播。
2.猪患病频率加快
由于规模化猪场生猪的日龄结构组合多样,而不是同时养殖日龄相同的生猪,这就造成其中一批适合出栏生猪出售后,一批猪仔又引入到猪场。这样一批猪仔进来,一批生猪出去,由于猪场养殖的猪群较大,这样进出的频率就较高。如果生猪进出猪场或者在运输阶段的检疫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就会引起猪病的扩大传播或者输入型传播。检疫工作没有落实到位是指有的养殖人员为了图省事,故意逃避检疫,还有的情况是检疫人员的检疫水平、检疫数目太多、检疫方式不合适而造成的检查不出某种疫病。
3.疫病的发生非典型化
生猪患上的某种猪病,因为存在多种病原,例如,有些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有的是因为养殖人员造成的交叉感染,有的是因为生猪内外流通造成的生猪在多种病原(病毒、细菌、寄生虫)的作用下混合感染,又加之病原发生变异,毒力增强;免疫抑制因素广泛存在;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造成霉菌毒素中毒;滥用抗生素,诱发病原体抗药性的增高;不合理不科学的乱打疫苗,造成免疫失败;以及饲养环境的污染与病死猪只的流动等,致使猪病的疫情越来越严重,病情越来越复杂,发病率与死亡率至高不下,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养猪生产造成重大的威胁。
4.主要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多样化
由于病原血清型的改变和新毒株的产生,造成病毒侵袭的范围不断扩大,临床症状也出现多样化,解剖中每种传染病的典型症状很难在病猪中发现,同一疾病的临床症状呈现多种类型同时并存,且各临床症状间相关性很小。
5.某些猪病发生率高,治疗难度加大
由于规模化猪场的生产规模大,生猪养殖的数量多,生猪养殖密度大,这对猪场附近的环境造成很大压力,处理不好,由于环境的恶化,也会引发某种猪病。猪场中生猪的日龄结构组合多样,生猪进出场地数量和频率都在加大,种种因素都导致生猪容易患病,且造成导致生猪在规模猪场中极易感染菌性疾病。并且由于养殖人员的并不具有相应的猪病治疗水平,在治疗时凭借自身经验和他人的经验,没有向专业兽医进行咨询,道听途说地给病猪使用一些广谱抗生药,这种情况造成生猪的免疫能力下降,而病原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再加之养殖人员对于生猪养殖没有把好饲料关。这些原因造成生猪患上细菌性疫病的几率越来越大,而由于病原的抗药性,猪病的治愈率越来越低。
二、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的防治对策
1.从防做起,做好消毒
消毒主要有例行消毒、随时消毒、彻底消毒。规模化猪场的例行消毒是一种根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的特点而采取的在猪场和生猪运输中进行有规律的消毒处理。例行消毒在程序上、时间间隔上都有固定的要求。例行消毒要定期对猪舍的设施、生猪本身以及对整个猪场使用消毒药物进行消毒。如养殖人员出入猪舍的消毒,对生猪进出猪场的消毒,对生猪食槽进行定期的消毒等。所谓的即时消毒也成为随时消毒。由于猪场的养殖规模比较大,猪群的数量比较多,难免会发生猪场中有某只猪由于某种疫病及某种突发意外而死亡。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养殖人员应该及时对养殖该猪的栏舍实施彻底的消毒,同时,也应该对发病或死亡猪只的进行消毒及无害化处理。
2.落实做好检疫工作
为避免规模化猪场的内病外传,外病内传,生猪的养殖人员要严格把好检疫关,落实生猪的出栏,入栏的检疫工作。生猪的检疫是控制规模化猪场疫病传入和传出的有效手段,规模化猪场应该带头开展此项工作,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将动物疫病控制和消灭在最小范围,国家也应逐年增加对生猪疫病检疫的投入,提高检疫手段和疫病检测水平,以促进生猪饲养业的健康发展。
3.早发现、早治疗,做好猪病的监测
由于猪病传播的速度快,传播的范围广,在做好猪病的防控工作还应包括猪病的监测工作。养殖人员要定期开展对规模养猪场疫病的疫情监测,争取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猪群强毒侵袭和某些新病感染情况,以确保做到对生猪的某些疫病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同时还要有计划地进行免疫监测,制定一定的监测程式,以及时获悉本场猪群疫苗免疫水平和注射疫苗的免疫效果,提高免疫质量。
4.养殖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养殖技术
一些猪病染患的直接原因是猪场的养殖人员的养殖水平低下,对猪病防治的思想认识不高,对猪病防治的手段掌握不够。同时,某些非典型性猪病今年来不断出现。在猪场走向规模化、生产化的同时,就要求猪场养殖人员不断学习,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当地猪病发生的新特点,掌握国内外猪病发生流行的新动向。针对本场猪病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猪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使用先进的诊治技术,提高猪病防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