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前 言
织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远贫困山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民,有着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畜牧业生产的悠久历史。建国以来,这项传统产业几起几落,但仍得到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畜牧业连续保持31年稳步增长的好势头,成了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态畜牧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织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充分发挥我县畜禽、饲草等资源优势,把生态畜牧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产业,进一步促进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和省、地、县对畜牧业生产日益重视,畜牧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正日趋凸现。2003年省委、省政府生态畜牧业大省的宏伟目标确定后,我县93万人民正信心满怀地在建设生态畜牧业大县、强县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然而建设生态畜牧大县、强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因此有必要根据县情,从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方法步骤、资金筹措等方面,编制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中长期规划,使织金畜牧业沿着科学、合理的方向,持续稳定向前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地委、行署《关于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的畜牧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我们编制了本规划,这将是织金畜牧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我们相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上级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有全县各族人民和广大畜牧工作者的努力,织金建设生态畜牧业大县、强县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一、基本情况
织金位于贵州中西部,毕节地区东南部,地跨东经105°21′~106°11′,北纬26°21′~26°58′之间,东与清镇市、平坝县隔三岔河相望,南与普定、平坝两县接壤,西与六枝特区和纳雍县毗邻,北与大方、黔西县以六冲河为界。县城东距贵阳市157公里,南距安顺市99公里,西至六盘水市178公里,北至毕节市144公里。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最高海拔2264米,东部最低海拔860米。全县年平均气温14.1℃,无霜期286天,年均降雨量1441毫米,年日照1172小时,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特点,为畜禽生长发育及各种牧草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全县辖32个乡(镇)、556个行政村,总人口101万。县内居住着汉、苗、布依等2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8%。国土面积2868平方公里,折合430.2万亩。其中耕地67万亩,人均不足0.7亩,且坡耕地多,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少。
200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万元,农业总产值?万元,畜牧业总产值8.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粮食总产量?万吨,肉类总产量32948吨;人均纯收入?元,人均粮?公斤,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占有肉类32.6公斤,略高于全省。
二、生产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畜牧业取得了连续31年持续增长的好成绩。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保障了市场的有效供给,增加了农民和地方财政收入,而且促进和带动了种植业、饲料工业、食品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农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一)畜牧业生产持续增长
2006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发展养畜的积极性,促进了全县畜牧业的发展。
2009年全县存栏大牲畜15.29万头(其中牛12.91万头)、生猪30.04万头、羊1.43万只、禽存栏205.16万羽,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1.46(1.92)万头、2.88万头、0.34万只、16.42万羽,年均递增率分别为3.52%(5.82%)、3.53%、10.4%、2.90%;出栏大牲畜3.17万头(其中牛2.76万头)、生猪30.03万头、羊0.94万只、禽215.81万羽,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0.97(0.69)万头、3.41万头、0.21万只、21.41万羽,年均递增率分别为14.70%(11.11%)、4.27%、9.59%、3.67%;肉类总产量36261.04吨,禽蛋产量1988.35吨,水产品产量1250吨,畜牧业产值(现价)8.408亿元, 分别比2006年增加了4249.01吨、655.35吨、312吨、1.6亿元,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42%、16.39%、11.08%、7.84%。
(二)畜牧业结构初步优化
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近年来我县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在稳定发展生猪的同时,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禽,重点提高畜禽的繁殖率、出栏率和商品率,肉类生产结构得到了较大的调整。猪肉在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由2006年的80.65%下降到2009年的79.16%,牛羊肉则由8.52%上升到10.26%,禽肉由10.47%上升到10.58%。
(三)科技进步对畜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
全县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饲料栽培与利用等技术的推广成效明显。2009年共完成牛的冻配改良2.48万头,比上年增长11.13%,产杂交牛犊1.69万头;推广杂交猪33.15万头,良种禽32.5万羽;注射猪瘟、炭疽、鸡新城疫等12种疫菌苗372万头(匹、只),免疫密度受到了省、地的表彰;通过青贮、氨化、微贮加工和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11.39万吨,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饲料兽药市场得到进一步整治,确保了畜牧业生产安全。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一年一个台阶,到目前基本覆盖了全县的556个村,成了农民增加收入和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
(四)基地建设有了新的发展
全县建成了26个养猪专业村、50余个生猪规模养殖场,10个养羊专业村,22个养牛专业村和4个肉牛出口基地。26个养猪专业村有3000余户养猪户,存栏母猪1.2万余头,户均4头;存栏育肥猪3万头,户均10头;肉猪出栏率达130%。22个养牛专业村有养牛户2000余户,存栏能繁母牛0.5万余头,户均2头以上;存栏育肥牛0.6万头,户均3头,肉牛出栏率80%。存栏的育肥牛中,杂交牛的比例占95%。4个肉牛出口基地,年出口优质肉牛200头以上。
(五)草地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全县原有飞播改良草场2万亩,2003年至2009年借助项目的实施,围栏改良草场3.7万亩,新增人工种草5万余亩。同时,全县每年还开展冬闲田土种草以及利用粮草套作方式种植兼用牧草绿肥35万亩,彻底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种植模式。这不仅增加了饲草饲料资源,而且还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一举两得。
三、市场现状
1、活畜禽交易市场
全县目前有大牲畜交易市场24个,其中日上市量200—500头的4个,200头以下的20个;有生猪交易市场32个,其中日上市量200—500头的14个,200头以下的18个。2003年,全县大牲畜的成交量达4.2万头(匹),生猪的成交量为42万头。
2、畜产品销售市场
全县有规模屠宰场4个,肉猪销售市场32个,肉类零售市场或摊点1000余个,遍布各乡(镇)。
四、有利条件
(一)饲草饲料资源
全县目前有109万亩宜牧草地资源,其中山坡草丛40万亩,灌丛草山33.6万亩,疏林草地3.3万亩,零星草地23万亩,工程围栏草场3.7万亩,人工种草6万余亩,退耕还林还草12万亩。在成片草场中,500亩以上的147片,1000亩以上的146片,5000亩以上的33片,万亩以上的3片。此外,全县每年还种植兼用牧草(绿肥)35万亩,并有可供利用的各类农作物秸秆50多万吨,为全县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畜禽品种资源
全县畜禽品种资源丰富,有黄牛、水牛、马、驴、骡、绵羊、山羊、猪、兔、鸡、鸭、鹅、鸽、蜂等,其中的织金乌鸡、织金白鹅等地方良种驰名省内外。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县就认真开展了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先后引进大约克、杜洛克、长白、苏白、陆川等猪对本地猪进行杂交改良;引进利木赞、安格斯、西门塔尔、皮埃蒙特、辛地红、荷斯坦、摩拉等良种牛冻精对本地牛进行人工输配。到2009年,全县牛的输配产犊率达60%以上。禽改方面,全县推广了贵黄鸡、艾维茵鸡、AA鸡、良凤花鸡、闽中麻鸡及徽鹅、狮头鹅等优良品种。
(三)技术力量雄厚
织金县畜牧局现有人员7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5人(中级畜牧兽医师36人,初级畜牧兽医师9人)。另外,全县还有乡(镇)兽医技术员94人,村兽医和牛改输精员293人。县、乡、村三级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网络,畜牧技术力量雄厚。
(四)生产条件
全县23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有办公用房,120个村有防疫点。品改方面,全县有81个牛改点,63个猪改点。有24.8万劳动力从事畜牧业生产。农民年人均畜牧业收入796元,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30.94%。所有这些,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市场条件
我县的动物性食品主要以猪肉为主,牛羊禽肉和蛋、奶的食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最大的奶,人均占有量只相当于全国的1/12,世界的1/125;肉类加工产品,发达国家占肉类消费量的60—70%,我国才4%,而我省则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省牛羊肉和奶市场将急剧扩大,草食家畜产品极具发展潜力。
另外,织金目前工业污染程度低,生态环境较好,且随着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全县的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充分利用好我县的这一优势,生产加工“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有利于织金畜产品进入省外或国外市场。
(六)推进畜牧业发展是全县人民的共同心愿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日益突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利用我县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农民快速增收致富,加快全县小康建设步伐,已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良好的基础条件、干部群众认识的深化和广大农民强烈的致富欲望,形成了我县畜牧业长足发展的动力。
五、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小,且结构不合理
2009年我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与发达国家的60%以上(如新西兰、丹麦),国内发达地区(如内蒙)的50%相比,差距很大。在肉类总产量中,猪肉比重较大,占79.16%,草食家畜和禽类比重较小,其中牛羊肉仅占10.26%、禽肉占10.58%,结构不合理。
(二)畜产品加工能力弱,对畜牧业的带动作用小
我县畜产品加工企业少,且工业化程度低,缺乏深加工、精加工的能力。已有的加工企业与养殖户缺乏联系,企业不能按需购进活畜,处于半停产状态,对养殖户的带动作用不大。
(三)市场发育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
我县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差,体系不完善,服务机构少,组织化程度低,同时养殖户对市场也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生产与市场脱节。我国已加入WTO,织金畜牧业要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而我县当前的市场状况,则很难适应这一形势。
(四)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畜牧技术队伍不稳定
由于财政困难,2001年前我县每年投入发展畜牧业的资金一直维持在10万元左右,2009年仅为120万元,导致畜牧基础落后。全县32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无办公用房的有9个,占总数的28.125%。所有的乡(镇)站,都存在人员少、工作条件差、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作用发挥不好。村级兽医员,多年来一直维持每月120元补助不变,待遇低下,队伍不稳定。
(五)政策保障措施不够完善
目前,我县支持鼓励畜牧兽医技术干部及其他经济组织创办畜牧企业、领办畜牧开发项目的优惠政策尚不够配套;畜牧业生产和购销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机制,养殖农户的利益得不到足够的保障。
六、畜牧业发展战略暨规划
(一)畜牧业在我县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增大。畜牧业的发展,扩大对生物资源如农作物秸秆的利用,增加了农村畜力和有机肥料,丰富了动物食品来源,促进了饮食、食品加工、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因此畜牧业是统筹城乡经济的重要环节,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地位的作用。
(二) 我县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我县畜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企业为龙头,资源为依托,效益为中心,投入为载体,大力发展牛、羊,积极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织金白鹅及獭兔等特种养殖,加大畜牧业内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配置畜牧业各生产要素,努力实现畜禽良种化、防疫制度化、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坚持以户养为主,适度规模,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产业带,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大力发展畜产品,走“项目+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路子,引导广大饲养户进入市场,投身于畜牧产业化建设,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实现从传统养殖向科学养殖,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根本性转变。
(三)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与发展步骤
1、战略任务
我县畜牧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畜牧业经济实体,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走新型畜牧业工业化道路,将畜牧业培育成我县后续支柱产业,实现建设生态畜牧业大县的目标。
2、发展步骤及目标
按目前我县畜牧业生产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县畜牧产业化发展拟做两步走:
第一阶段:2011~2013年,是畜牧业产业化的技术准备期、开发期和成型期。其任务一是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吸引、动员更多高素质的劳动者投入畜牧产业化领域。二是依靠科技进步,作好技术储备。三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龙身”,专业示范户为“龙尾”的“一条龙”生产格局,并充分体现结构多样,功能齐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点。因此,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按照“木桶理论”,主攻薄弱环节,全面提高畜禽的出栏率、商品率和科技贡献率,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本期目标: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能繁母畜比例和繁殖成活率,黄牛提高到65%,山羊提高到70%,织金白鹅提高到30%。
第二阶段:2014~2015年,是畜牧产业化的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这一时期,全县畜牧业支柱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销路畅通,有市场竞争能力,产业化框架已经形成,建设生态畜牧业大县的目标实现。
本期目标: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出栏率猪、牛、羊、织金白鹅分别为120%、20%、100%、150%,肉类总产量达12万吨(其中草食家畜肉占39.4%),肉类人均占有量114公斤;能繁母畜比例和繁殖成活率黄牛达到75%、80%以上,山羊达到80%、99%。
(四) 我县畜牧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要加快畜牧产业的发展,首先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正确处理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关系。在建设畜牧业大县的进程中,必须突出畜牧业的主导地位。在充分利用冬闲田土,增加复种指数的同时,要普及“三元结构”种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粮食、饲草双提高,为畜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要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一要调整畜种结构和种群结构,提高草食牲畜、良种能繁母畜的比重,以形成合理的结构,扩大再生能力。二要提高科学养畜比重,提高畜禽出栏率、商品率,提高个体生产能力和整体水平。
再次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坝子、丘陵等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大力推行“三元结构”种植,推动农区秸秆畜牧业发展。在草山草坡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草地畜牧业。在林区要突出生态保护,充分利用林下种草。
2、发展专业生产基地,抓好产业带建设
我县在实施畜牧产业化过程中,必须立足山区实际,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从发展专业户入手,逐步形成专业村、专业联合体和产业带,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水平。按照这个思路,从现在起就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综合各乡(镇)、村的畜牧业资源、地理条件、生产现状、发展潜力等因素,认真规划各类畜牧产业经济带,便于在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各种畜牧资源,逐步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为推进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
3、建立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进程
产业化经营由各级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按市场规律去完成。其功能是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农户,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作用是保护群众利益,使农户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畜牧部门结合,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提高全县基地生产的规模和水平。有计划地引导和建立高起点、高科技的畜牧龙头企业,提高全县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县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要从当前实际出发,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实行资产优化组合。要在龙头与基地、农户之间建立利益、资产、社会化服务等的紧密联结关系,使之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产业化进程。
(五)畜牧业发展规划
1、规划的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建设项目的选择与开发,必须树立生态畜牧业理念,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
不论是商品基地建设、区域性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的确立,还是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壮大,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搞好市场开发。
(3)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规划,按照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规范开发,避免重复投入。
(4)产业化经营原则
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强化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产业化经营,推进生态畜牧业向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5)科技先导原则
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把畜牧科技的应用推广放在首位,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确保畜牧业的生产安全和畜产品安全。用高效益低成本、高附加值的畜产品占领市场,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2、规划的方法
根据全县畜牧业生产现状、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和生物资源构成的相似性,畜牧业资源及基础条件与开发方向的大体一致性,以全县畜牧业区划资料和农业普查资料等成果为依据,经认真综合分析,将全县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畜种的畜牧业经济产业带,并提出各阶段的发展指标。
3、规划的目的
通过规划,使发展战略具体化,将各项任务指标量化,以利于科学指导全县畜牧产业化建设,避免项目重复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投资效益和畜牧业生产的内在潜力,使丰富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建设生态畜牧大县、强县的目标。
4、发展目标
(1)畜牧业生产
①2015年牛存栏达到100万头,比2009年增加87.09万头,年均递增112.43%。商品牛出栏达到20万头,比2009年增加17.3万头,年均递增106.79%。出栏率达到20%,比2009年提高2个百分点。
②2015年生猪存栏达到60万头,比2009年增加30万头,年均递增16.67%。出栏达到72万头,比2009年增加42万头,年均递增23.33%。年出栏率达到120%,比2009年提高20个百分点。
③2015羊存栏年达到10万只,比2009年增加8.57万只,年均递增99.88%。出栏达到10万只,比2009年增加9.05万只,年均递增158.77%。出栏率达到100%,比2009年提高33.6个百分点。
④2015年织金白鹅存栏达到500万羽,比2009年增加479万羽,年均递增380.16%。出栏达到750万羽,比2009年增加730万羽,年均递增608%。出栏率达到150%,比2009年提高52个百分点。
⑤2015年鸡存栏达到300万羽,,比2009年增加142万羽,年均递增14.97%。出栏达到450万羽,比2009年增加300万羽,年均递增33.33%。出栏率达到150%,比2009年提高50个百分点。
(2)畜产品产量
2015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2万吨,比2009年增加8.4万吨,年均递增38.89%;其中猪肉6.84万吨,比2009年增加3.99万吨,年均递增23.33%;牛羊肉2.75万吨,比2009年增加2.25万吨,年均递增75%;禽肉产量2.55万吨,比2009年增加2.22万吨,年均递增112.12%;
(3)畜牧业产值
2015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27亿元,比2009年增加19亿元,年均递增39.58%;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60%。
(4)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
建成年出栏1万头以上优质猪基地20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优质肉牛基地10个;年出栏1万只以上优质肉羊基地5个;年出栏50万羽以上织金白鹅基地2个;年出栏30万羽以上织金白鹅基地10个;年出栏10万羽以上织金白鹅基地10个;年出栏50万羽以上优质鸡基地5个。其中,养殖小区或规模养殖场100个。
(5)龙头企业发展目标
建成地级以上加工龙头企业8个,创建省级以上优质畜产品品牌3个,加工企业8个,加工肉量占当年肉类总产量的20%。
(6)市场建设目标
建成区域性大型活畜交易市场6个。年新增上市牲畜100万头(只)以上,培育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个。
(7)畜牧业生产体系
建成地方优良品种保护场2个,种畜禽场10个,畜禽品种改良点150个,完成7个乡镇兽医站和重点村兽医室建设,新建成人工草地20万亩以上,推广冬闲田土种草35万亩,改良型草地和人工草地保留面积30万亩。加工处理农作物秸秆40万吨;推广优质饲料100万吨,其中添加剂和浓缩料50万吨。届时,农村饲养户中有80%的农户种草,60%的运用微贮、青贮技术或草粉加工养畜,80%的实行新法养猪,100%的使用优质饲料或添加剂。
七、重点畜种生产基地规划
我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各地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区域畜种优势、发展潜力各不相同。为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需要在一些重点区域建相对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以起到骨架、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结合资源情况、畜牧生产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及各种畜种的生理特点等要素,以村为单位,跨乡(镇)进行连片重点规划,作为今后各级政府开展畜牧工作和进行投资的重点。
(一)优质肉牛产业带
牛是草食家畜,能较好地利用多种草类和秸秆,耗粮少、成本低、易管理,在牧区农区都能发展,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是今后重点发展的畜种。
1、产业布局:我县肉牛生产产业带规划在城关、金龙、以那、板桥、八步、茶店、珠藏、三塘、鸡场、普翁、纳雍、大平、龙场、化起、自强、牛场、马场、猫场、营合、上坪寨、三甲、官寨、桂果、实兴、黑土25个乡(镇)实施,根据资金投入量和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畜禽品种改良情况分期分批建设,以保证资金投入和建设质量。
2、 规划目标:推广良种和先进的育肥方法,搞好草场改良、人工种草和秸秆利用,扩大饲养规模,增加存栏数和提高出栏率,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3、重点工作:
1)专业乡:抓好三塘镇小芦塘村、马场村、岩洞口村、上寨村、下寨村、少仲村、哨岗村、花牛寨村、大方寨村;鸡场乡丫口寨村、坡头上村、修文县村、以角细村、小屯角村、北京底村、大坡头村;以那镇三合村、松树坪村、光星村、五星村、林家寨村、箐口村、龙兴村、大寨村、木心村、凉山村;金龙乡黄山村、新七村、金果村、关兴村、新立村、石兴村、中寨村、老街村、细木村、石板村;八步镇坪上村、同心村、新利村、利民村、马坎村、水塘村、院墙村、水东村、沟边村、荣源村、支都村、瓜种村;龙场镇民族村、中心村、新民村、幸福村、美满村、金家坝村、新龙村等六个养牛专业乡建设。到2015年新建牛冻配改良点20个,输配产犊率达75%以上,年出栏5000头以上优质肉牛基地10个。
2)重点专业村:抓好后寨乡路寨河村、大芦塘村,八步镇坪上村、水塘村,桂果镇联兴村、打麻厂村,实兴乡石底村、小干坝村、大地村,牛场镇垭垅村、半坡村,猫场镇国江村、云峰村等十三个养牛专业村建设。到2015年建成牛改点10个,输配产犊率达75%以上,每个专业村年饲养肉牛2000头以上,出栏商品1000头以上。
4、重点项目
(1)草地生态科技扶贫项目:投资1.54亿元。2010—2015年,在三塘镇小芦塘村、马场村、岩洞口村、上寨村、下寨村、少仲村、哨岗村、花牛寨村、大方寨村、鸡场乡丫口寨村、坡头上村、修文县村、以角细村、后寨乡路寨河村、大芦塘村,八步镇坪上村、水塘村,桂果镇联兴村、打麻厂村,实兴乡石底村、小干坝村、大地村,牛场镇垭垅村、半坡村,猫场镇国江村、云峰村实施,种草20万亩,年出栏5000头以上优质肉牛基地10个。存栏基础母牛50万头以上,出栏肉牛10万头以上。
(2)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亿元。2010—2015年,在以那镇三合村、松树坪村、光星村、五星村、林家寨村、箐口村、龙兴村、大寨村、木心村、凉山村;金龙乡黄山村、新七村、金果村、关兴村、新立村、石兴村、中寨村、老街村、细木村、石板村;八步镇坪上村、同心村、新利村、利民村、马坎村、水塘村、院墙村、水东村、沟边村、荣源村、支都村、瓜种村实施,建成专业村10个,种草2万亩以上,新增基础母牛20万头,年新增出栏商品牛10万头。
(3)秸秆加工处理养畜项目:投资7000万元。2010—2015年,在后寨乡路寨河村、大芦塘村,八步镇坪上村、水塘村,桂果镇联兴村、打麻厂村,实兴乡石底村、小干坝村、大地村,牛场镇垭垅村、半坡村,猫场镇国江村、云峰村实施,推广秸秆青贮、微贮技术。年处理农作物秸秆100万吨,新增养畜25万个牛单位。
(4)万吨级饲料加工厂建设项目:投资3000万元。2010—2015年,在织金县城关镇建成年生产1万吨的饲料加工厂1个。
(二)黑山羊产业带
黑山羊为草食牲畜,利用牧草种类广,生长发育快,周期短,环境适应性强。因此,规划在山地多,灌丛草场比例大,牧地面积广的区域。
建设的重点是在搞好本品种选育的同时,引进波尔山羊进行改良,提高个体产肉量;大力推广秸秆利用、圈舍改造、补饲等技术,提高出栏率和产肉率。
1、产业布局:后寨乡三家寨村、马家田村、高墩村、大芦塘村、前进村、花树村、熊家寨村、小桥村、务安村,中寨乡青山村、石垭口村、水头村、普作村、石龙村、核桃村、沙坝村、小院村、铁厂村、城关镇新寨村、克妈村、平寨村、独山村、黑石村,黑土乡三坝村、尖山村、团结村,官寨乡青山村、凤岗村、民生村、茅草村,实兴乡石底村、小干坝村、大地村实施。
2、专业乡:后寨乡、中寨乡、实兴乡、黑土乡等四个乡。
3、专业村:后寨乡三家寨村、高墩村、花树村、熊家寨村、务安村,中寨乡青山村、石垭口村、水头村、铁厂村、城关镇新寨村、克妈村、黑石村,黑土乡三坝村、尖山村等十四个村。
4、重点项目
草地生态科技扶贫项目:投资1.54亿元。2008—2012年,在后寨乡三家寨村、马家田村、高墩村、大芦塘村、前进村、花树村、熊家寨村、小桥村、务安村,中寨乡青山村、石垭口村、水头村、普作村、石龙村、核桃村、沙坝村、小院村、铁厂村、城关镇新寨村、克妈村、平寨村、独山村、黑石村,黑土乡三坝村、尖山村、团结村,官寨乡青山村、凤岗村、民生村、茅草村,实兴乡石底村、小干坝村、大地村实施,种草5万亩,存栏基础母羊10万只以上,出栏商品羊10万只以上。
八、特种养殖生产基地规划
(一)织金白鹅产业带
织金白鹅具有生长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饲料报酬高的特点,在我县很多地方都能发展。
1、产业带规划在大平、以那、茶店、八步、板桥、绮陌、官寨、城关、中寨、桂果、牛场、实兴、普翁、纳雍、马场、自强、龙场、营合、上坪寨等19个乡(镇)。该产业带建设目标是抓好良种推广和科学饲养管理,提高户养规模,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
2、重点工作:抓好桂果镇果底村、联兴村、新华村、小牛场村、小马场村、猫场村、绮陌村、岔河村、阿烈村,打麻厂村等10个村建设年饲养织金白鹅5万羽以上的基地10个,饲养量达到50万羽;抓好以那镇三合村、林家寨村、松树坪村、光星村、沙田村、茶林村、五星村、板桥乡玉龙村、红光村、白果村、龙井村、跃进村、和平村、永久村、中心村、兴发村、绮陌乡河坝村、二塘村、中营村、金山村、三甲乡绮结河村、木里村、裕民村、大嘎村、涌潮村、佳夸村、尖山村、箐脚村、马家庄村、普翁乡杨柳河村、新峰村、狗场坝村、白岩脚村、龙潭村、大街村、新民村各建设年饲养织金白鹅3万羽以上的基地10个,使每乡(镇)年饲养量达到30万羽;抓好大平乡布苗村、新平村、新场村、新河村、新黔村、前锋村、大平村、前平村、茶店乡龙井村、海马村、洞口村、上寨村、以补村、八步镇同心村、坪上村、新利村、桶井村、荣源村、沟边村、中寨乡普作村、大院村、铁厂村、石龙村、核桃村、水头村、岭岗村、石垭口村、沙坝村、牛场镇半坡村、群裕村、二坡村、水营村、长发村、头坡村、大坝村、果倮村、垭垅村、实兴乡补鲊村、上坝村、下坝村、杉树寨村、鸭寨村、龙井村、纳雍乡联盟村、爱国村、新普村、马场乡中心村、营上村、龙井村、自强乡山口村、化落村、上坪寨乡中山村、坡脚村、建强村、建明村各建设5个以上年饲养1万羽以上的基地,使每乡(镇)年饲养量达到10万羽以上。
3、重点项目
(1)织金白鹅原种场建设项目:投资8000万元。2010—2015年,在桂果镇和以那镇各建原种场1个,年饲养种鹅8000套,年提供种鹅100万羽以上,年提供商品鹅苗200万羽以上。
(2)织金白鹅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3.8亿元。2010—2015年,在桂果镇果底村、联兴村、新华村、小牛场村、小马场村、猫场村、绮陌村、岔河村、阿烈村,打麻厂村、以那镇三合村、林家寨村、松树坪村、光星村、沙田村、茶林村、五星村、板桥乡玉龙村、红光村、白果村、龙井村、跃进村、和平村、永久村、中心村、兴发村、绮陌乡河坝村、二塘村、中营村、金山村、三甲乡绮结河村、木里村、裕民村、大嘎村、涌潮村、佳夸村、尖山村、箐脚村、马家庄村、普翁乡杨柳河村、新峰村、狗场坝村、白岩脚村、龙潭村、大街村、新民村、大平乡布苗村、新平村、新场村、新河村、新黔村、前锋村、大平村、前平村、茶店乡龙井村、海马村、洞口村、上寨村、以补村、八步镇同心村、坪上村、新利村、桶井村、荣源村、沟边村、中寨乡普作村、大院村、铁厂村、石龙村、核桃村、水头村、岭岗村、石垭口村、沙坝村、牛场镇半坡村、群裕村、二坡村、水营村、长发村、头坡村、大坝村、果倮村、垭垅村、实兴乡补鲊村、上坝村、下坝村、杉树寨村、鸭寨村、龙井村、纳雍乡联盟村、爱国村、新普村、马场乡中心村、营上村、龙井村、自强乡山口村、化落村、上坪寨乡实施。建成年饲养织金白鹅5万羽以上的基地10个,年饲养织金白鹅3万羽以上的基地30个,年饲养1万羽以上的基地50个以上,年新增出栏商品鹅500万羽。
(二)野猪产业
1、产业布局:熊家场乡糯冲村、珠藏镇龙山村、城关镇坪上村、三甲乡涌潮村。
2、重点工作:在熊家场乡糯冲村建成饲养1000头以上的野猪饲养场1个,在珠藏镇龙山村、城关镇坪上村、三甲乡涌潮村各建成1个饲养500头以上的野猪养殖场1个。
3、重点项目:特种养殖项目,5000万元,在在熊家场乡糯冲村建成饲养1000头以上的野猪饲养场1个,在珠藏镇龙山村、城关镇坪上村、三甲乡涌潮村各建成1个饲养500头以上的野猪养殖场1个。
(三)野鸡产业带
1、产业布局:城关镇黑石村、绮陌乡墨峰村、城关镇干河村、城关镇克妈村。
2、重点工作:在城关镇黑石村建设1饲养5000羽以上的饲养场1个,在绮陌乡墨峰村、城关镇干河村、城关镇克妈村各建设1个饲养1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个。
3、重点项目:特种养殖项目,投资4000万元,:在城关镇黑石村建设1饲养5000羽以上的饲养场1个,在绮陌乡墨峰村、城关镇干河村、城关镇克妈村各建设1个饲养1000羽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个,年出栏野鸡2万羽。
九、种草规划
(一)产业布局
后寨乡大芦塘村、马家田村、路寨河村、三家寨村、前进村、高墩村、偏岩村、中寨乡青山村、石垭口村、水头村、三塘镇小芦塘村、马场村、岩洞口村、少仲村、鱼多倮村、大方寨村、川硐村、哨岗村、黑箐村、依梭村、鸡场乡化启村、丫口寨村、坡头上村、修文县村、以角细村。阿弓镇上寨村、联合村、乐丰村、新塘村、新地村、黑土乡三坝村、尖山村、联合村、实兴乡石备村、石底村、、小干坝村、桂果镇打麻厂村、实兴乡大地村、龙井村、白龙村。猫场镇云峰村、国江村、四甲村、垭垅村、三合村、松树坪村、光星村、五星村、林家寨村、箐口村、龙兴村、大寨村、木心村、凉山村;金龙乡黄山村、新七村、金果村、关兴村、新立村、石兴村、中寨村、老街村、细木村、石板村;八步镇坪上村、同心村、新利村、利民村、马坎村、水塘村、院墙村、水东村、沟边村、荣源村、支都村、瓜种村。
(二)重点工作:
1、抓好两个3万亩和3个1万亩种草工作:
(1)两个3万亩:在后寨乡大芦塘村、马家田村、路寨河村、三家寨村、前进村、高墩村、偏岩村、中寨乡青山村、石垭口村、水头村连片建设1个3万亩的人工草场。在三塘镇小芦塘村、马场村、岩洞口村、少仲村、鱼多倮村、大方寨村、川硐村、哨岗村、黑箐村、依梭村、鸡场乡化启村、丫口寨村、坡头上村、修文县村、以角细村连片建设1个3万亩的人工草场。
(2)在阿弓镇上寨村、联合村、乐丰村、新塘村、新地村连片建设1万亩的人工草场;黑土乡三坝村、尖山村、联合村连片建设1万亩的人工草场;实兴乡石备村、石底村、、小干坝村、桂果镇打麻厂村连片建设1万亩的人工草场。实兴乡大地村、龙井村、白龙村连片建设1万亩的人工草场。猫场镇云峰村、国江村、四甲村、垭垅村连片建设1万亩的人工草场。
十、龙头企业及市场建设规划
(一)龙头企业
1、饲料生产
计划到2010年,在县城建一个中型饲料加工厂,在有关乡(镇)建三个小型饲料加工厂。
2、畜产品加工
计划在县城新建或改建1个能满足畜牧业生产,具有足够加工销售能力的畜产品加工厂。
(二)市场建设
目前,我县牲畜交易市场,规模小、档次低,不适应畜牧产业化的发展,故作如下规划:
1、充分利用现有牲畜交易市场、产品收购和饲料供应网点,扩大其规模。
2、在畜禽比较集中、生产发展较快的区域,建若干个初级畜禽交易市场和产品收购点、供应点,在有条件的地方建多个二级市场,拓宽流通渠道。同时,搞好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引导市场向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三)重点项目:综合养殖项目(斯拉河至六冲河示范长廊),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能繁母牛保护小区建设项目,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优质肉牛出口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8443.49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入1322.41万元,贷款10086.98万元,地、县配套580.95万元,自筹6453.15万元。
1、饲料加工建设项目:在县城建1个中型饲料加工厂,年产配合饲料2万吨;在鸡场、以那、珠藏建3个小型饲料加工厂,每厂年产配合饲料5000吨。总投资4674.25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入189.45万元,地、县配套135万元,贷款4221万元,自筹128.8万元。
2、畜禽市场建设项目:拟在八步、猫场、熊家场、实兴、三塘、金龙建设6个畜禽及畜产品交易市场。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入4000万元,地、县配套1000万元。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对生态畜牧工作的领导。一是要把生态畜牧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发展战略中统一研究、规划和部署,做到思想上有位置,投入上有盘子,政策上有保证,发展上有措施。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地委、行署《关于促进生态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成立生态畜牧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制度,明确工作责任制。三是落实目标责任制,把生态畜牧产业的主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和相关工作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做到目标清楚,责任明确,确保生态畜牧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增加投入
建立财政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资金为支撑、吸引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生态畜牧产业的投入。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畜牧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重点支持规模化养殖小区、畜禽良种推广、种质资源保护、牧草种子供应、窖池建设、加工机械配置及畜产品加工企业等。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财政科技扶贫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要重点考虑生态畜牧产业,实现农民增收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二是有关部门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发改、农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交通、科技、商务、水利、林业、农机等相关项目资金向生态畜牧产业倾斜,重点加强对畜牧强村(乡)、养殖小区、草场、生产基地的水、电、路和农户“一池三改”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条件。三是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生态畜牧产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信贷的杠杆作用,积极扩大信贷规模。四是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要积极开展畜禽养殖业保险业务,提高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密切配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以及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国土部门要积极帮助规划落实龙头企业、养殖场(小区)和牲畜交易市场建设用地,简化土地使用审批手续。水电部门要优先解决畜禽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企业用水、用电问题,实行价格优惠。农机部门要加大对畜牧机械的推广力度,提高补贴标准。交通部门要开通鲜活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确保畅通,并积极帮助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商务部门要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市场建设力度,搭建畜产品经营平台,并加快扩大畜禽定点屠宰覆盖面,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工商部门要为畜牧生产经营提供便捷服务,缩短办证时间,规范交易市场。税务部门要落实国家减免畜牧养殖和加工企业相关惠税政策,积极支持生态畜牧产业发展。
(四)加快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内连农户、外连市场的畜牧产业化经营有效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依靠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组织发展生产,扩大产品销售,大幅度养殖效益;二是探索和完善企业与养殖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建立企业与农民之间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方式,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与养殖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确保农民有稳定销售渠道,加工企业有稳定原料供应,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扑杀补助、政策性保险、贴息贷款、担保基金等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动物疫病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四是健全完善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资金、技术、科研成果入股或带职带薪、留职停薪、留职减薪等形式参与畜牧产业的发展,对创办基地、创建品牌、开拓市场等有功人员予以奖励。五是探索建立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对项目资金实行财政一次投入,当地循环使用,封闭运行管理,项目滚动发展,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五)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后劲
大力推广科学实用技术,积极应用科技成果,把科研工作和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起来。以引进、培育、推广优良畜禽品种为重点,加强畜禽品种改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输精人员技术培训,大力推广和开展猪、牛、羊人工授精改良,提高畜禽良种覆盖面,为生态畜牧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奠定种质基础;以天然草地改良、冬季农田种草、林草套作为重点,加快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建设,满足产业发展对饲草饲料的需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系统和卫生监督系统,强化技术培训,提高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卫生监督和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以投入品检测、市场监管为重点,促进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推行标准化饲养,大力发展特色畜产品和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有机畜产品;积极推广非常规饲料资源、新型饲料添加剂、良种畜禽快速扩繁、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特色畜产品加工等新技术,快速提升我区优势畜产品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走科技兴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六)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养殖
一是加强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制订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养殖农户由分散饲养向集中饲养转变,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饲养方式,推行分户饲养、集中育肥的养殖方式,提高专业化养殖水平;积极扶持养殖大户,扩大养殖规模,建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畜禽养殖示范场。二是以“建设标准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为标准,规范小区(规模场)养殖,实现健康养殖。三是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合理规划生产基地,一乡一品或数乡连片,扩大群体、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做大规模、做强产业。
(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产业化进程
一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知名度高、信誉好、影响大、带动能力强的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区外资本。二是培育扶持区内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能力。三是对区内现有的国有牧场和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宜牧资源进行深入调研,认真编制招商引资项目,建立健全项目库,为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四是要支持、鼓励各级各部门外出招商、以人招商、以商招商,高度重视亲商、安商、扶商工作。五是要建立落实企业联系制度,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六是加大打击危害企业发展的各种不法行为,营造良好的企业生存环境。
(八)积极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一是在生态畜牧业主产区和优势产业带,采取群众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贴等形式,与城乡集贸市场或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二是充分发挥能人效应,依托规模养殖场(户)、小区和市场建设,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畜牧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三是切实加强对畜牧业经纪人队伍的培训,认真总结和积极推行先进营销经验和管理模式,提高专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组织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四是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营销网络,大力开展直销、网上展销和期货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扩大交易量。五是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作好市场营销定位,培育壮大区内市场、寻求拓展区外市场,争取闯入国际市场。
(九)依托地方优势,打造知名品牌
充分利用毕节工业发展滞后、污染小,青山绿水、植被覆盖较好的环境优势和地方特色畜禽品种资源优势,努力创建“乌蒙”品牌。引导企业积极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做好“乌蒙”牌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策划、宣传、推介和申报注册工作,打响“乌蒙”畜产品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增加产品附加值。引导畜牧企业参加各种农产品博览会、推介会、展销会,加大“乌蒙”牌优质畜产品的推介,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支持、鼓励企业实行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引导企业整合资源,通过兼、并、连、合和转化升级,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抱团开拓市场,实行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的营销模式。
(十)依法治牧,不断推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是做好涉牧农资监管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销售监管,确保投入品质量。二是严格种畜禽管理。严格执行种畜禽引种申报审批制度,做好畜禽及其产品调运监管工作,严防重大动物疫情传入我区。三是强化养殖环节监管。做好养殖场(小区)备案登记,指导督促养殖场(小区)做好养殖档案和生产记录,严查养殖环节违规使用违禁药品等行为。四是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抓好畜禽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规范检疫程序,确保畜禽及其产品持证上市销售。五是加强畜产品质量抽检。加强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制定畜产品质量监督检查计划,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六是做好草地监理,加强草山草坡管护,严厉查处破坏草原的行为。七是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不断推进法治化进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