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取得的成效
1、畜牧业地位显著提高。示范片20__年上半年实现牧业产值1.2375亿元,同比增加0.5533亿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89%,同比提高8.32个百分点。实现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866元,同比增加362元;实现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2912元,同比增加1302元。
2、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得到大幅度提高。示范片现有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户1477户,同比增加1253户;20__年上半年出栏肉猪7.32万头,同比增加6.09万头;规模养殖出栏比重达到89.67%,同比增加51.59个百分点。
3、生猪良种改良面显著提高。示范片以dly为主的生猪改良面达到89.56%,同比提高13.24个百分点。其中外三元杂交改良面达到65.33%,同比提高45.21个百分点。
4、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示范片20__年上半年实现肉类总产量6461.71吨,同比增加3589.3吨;其中猪肉产量5918.37吨,同比增加3576.6吨。
二、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上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人大副主任、副县长和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县级有关部门和乡镇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的××县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县畜牧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生产发展的副局长××任副组长,有关技术骨干参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领导小组”,并派专人负责示范片的畜牧生产发展。示范片所辖乡镇也成立了领导小组,派技术人员专人分村负责。为保证主导产业的发展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镇政府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逗硬考核和奖惩。由乡镇干部组成产业发展小组,分工负责,落实到人头。
2、整合项目,增加投入。20__年上半年示范片实施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5.12” 地震后恢复重建畜牧产业发展项目、农村沼气项目、农村道路建设项目、红层找水项目、农村扶贫项目等等。项目共投入550余万元。
3、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组织养猪户发展。20__年下半年成立了“朝龙养猪合作社”和“兴达养猪专业合作社”,今年又成立了“××县宏隆生猪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共有社员__户。
4、引进龙头企业,带领农户发展。引进广东温氏集团,在仓山镇成立了“×××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公司在××建有饲料厂、销售部,并在××乡建成一个纯原外种母猪3200头的生猪扩繁场。公司采用“五包一保证”(包圈舍设计、猪苗供应、饲料供应、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保证养户有适当的利润)的方法与农户合作发展养猪。即农户只要按公司技术员的规划和设计,建好猪舍,并在公司开户后,并可先免费得到公司提供的猪苗、饲料和技术服务,育肥后公司负责销售,公司除去猪苗、饲料等费用后,保证养户每头猪有100元左右的利润。公司现已在示范片发展温氏养猪合作户156户。引进××隆生集团,采用“五包一保证”的方法发展肉鸡养殖户,现已发展45户。
5、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保证基础设施质量。下发了四川省农村户均纯收入1.5万元畜禽养殖指标设计表和四川省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圈舍建设方案图的同时,县畜牧局技术组为示范片统一设计改扩建猪舍和新建猪舍图纸。示范片改扩建猪舍统一施工;新建猪舍,农户自购材料,主体工程统一施工。
6、加大扶持力度。新建存栏100头的养猪户,每户补3万元;按温氏公司要求修建猪舍的温氏养猪合作户每户补2万元;新建存栏50头的养猪户,每户补1万元;改扩建猪舍的养猪户,每户补5000元;新发展的竹林生态鸡
养殖户,每户补2500元。
一 、正确认识养猪业对环境污染及危害
20多年来,我国养猪主工艺没有改变,养猪过程基本上都要面临不同程度的废物排放问题。其中主要污染物是污水、臭气和粪便,它们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源来自养猪过程、废弃物排放、堆放或贮存过程以及废弃物处理、运输和利用过程。这些污染物成分除了传统的有机物、氮和磷等,还包括铜、锌、砷制剂等重金属、兽药和消毒药物、有害温室气体排放(如甲烷)等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病原体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而猪场污水仍然是当今畜牧业造成环境污染的最突出问题。
1.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
目前畜禽业的规模集约化养殖及畜禽养殖区的城市化,畜禽粪便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加之农业上由传统的使用有机肥转向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畜禽粪便利用率低,成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畜禽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孳生的蚊蝇,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病原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造成人、畜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如猪的口蹄疫、链球菌、炭疽、猪流感等,会导致疫情发生,给人畜带来灾难性危害。
3.对周围和流域水质的污染
未经处理的畜禽粪尿、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其污染负荷很高,能导致鱼塘及河流丧失使用功能。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仅污染了地表水,而且还严重污染地下水,影响村民正常饮水安全。
4.对周围空气的污染
由于猪粪中含有大量的恶臭物质,如氨、硫化氢等,使畜禽圈舍周围空气会充满恶臭味,对畜禽和人体造成危害。
5.影响社会稳定
城市郊区和农村居民集中区周围内,建起了一些养猪场,产生的恶臭及噪音对周围环境也带来影响。日趋严重的畜禽养殖污染导致的投诉日益增多,纠纷不断发生,已成为农村和城市不稳定社会因素之一。
二 、养猪业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调查
1.监管不力
目前许多规模化养殖场、专业养殖村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内部管理不规范,污染防治设施不完善。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对规模化养殖场畜禽废弃物的治理监管力度还不大。
2.环保意识差
粪便露天随意堆放,污水随意排放,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3.种、养殖业脱节
规模化养猪场建设没有配套耕地消纳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加之农村耕作方式的变化,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从事养殖的不种地,粪便不能当作肥料;种地的不再从事养殖,农田靠施化肥,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例大幅下降。难以形成具有多环节链接和实现粪便——肥料综合效应的良性循环,无法有效吸纳与降解废污排放。集约化养殖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造成农牧脱节,畜禽粪肥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结果使大量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积压浪费,造成公害。
4.缺乏有效经济的治理技术
畜禽养殖场排出的粪尿和污水的氨氮浓度高,污水脱氮的工艺比较复杂,导至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大、运行管理复杂、运行费用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支持。造成经济效益不高的畜禽养殖业更不愿投资污染治理。
5.科技的支撑和技术的创新能力差
目前规模化养猪场治污模式有多种多样,如沼气生态模式、厌氧好氧生化处理模式、“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等等。在建设、运行成本,集成与示范,提高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等各有利弊,缺乏有效的技术攻关与创新。
三 、构建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的研究
1.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构建理念
目前, 国家已高度重视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中,着重强调了发展现代农业,改进畜禽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明确提出加强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养殖企业必须按《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建设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因此,规模化养猪生产应与时俱进,构建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的理念。主要围绕用现代科学发展观提升规模化猪场疫苗免疫技术和兽医保健技术;猪场规划设计、隔离消毒;猪病监测技术;全进全出、多点生产的养猪生产工艺流程等生物安全防疫体系,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解决好猪场对环境污染等问题。活用当地生物资源,合理解决养猪业面临的质量安全、效益提高和环境治理的“三大难题”,探寻尊重猪只基本权利,实现环境友好、安全优质、持续高效的现代养猪模式。
2.对当前养猪模式的调研
笔者根据“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质量安全、持续高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畜牧业的整体要求,结合当前养猪业发展及生产自身特点,对大量规模化养猪场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
2.1目前养猪业发展趋势。大型集约化养猪规模进一步扩大,技术含量、设施设备等全面提升; 50~2000头的适度规模养猪场(户)蓬勃发展,形式多样,急需规范;超小规模的农户散养正迅速消失。适度规模化养猪因其规模适度、管理方便、专业生产等优点,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养猪业发展的重点。
2.2不同规模养猪企业、场(户)废弃物处理模式也不同。使用生态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占8.8%;厌氧好氧生化处理模式占0.2%;“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占23.5%;粪便干、湿分离处理占50.9%;用水直接冲洗粪尿乱堆放占16.6%。
2.3根据陈亮等研究常用的模式是生态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厌氧好氧生化处理模式,“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劣,其中生态沼气综合利用模式是规模化养猪场将产生的粪尿经水冲后全部进入沼气池发酵处理。该模式适用于中小型猪场,最适合能源生态大棚种养结合。缺点是建较大沼气池、周围须配套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园地和浪费大量水资源,不宜大面积推广。厌氧好氧生化处理模式是采用干湿分离出粪,既可获得沼气能源供综合利用,又能使外排水达标,较好地解决了综合利用与环保达标。缺点是投资费用相对较高,日常维护费用大。该模式适用于大型猪场。“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原理,对猪的排泄物进行降解、消化,从而达到了处理猪场粪污的效果。实现“零排放”和除臭,其核心在于发酵床。缺点是需要大量锯木屑和谷壳、投资较大。不适用妊娠母猪、仔猪。
3.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生产与污染特点及当前养猪业环保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调研,笔者认为以构建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的理念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探索养猪生产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与合理利用的新方法。
3.1关键依靠科技支撑和技术创新。利用沼气工程和自然养猪法相结合,能取得显著效果。 由于规模化养猪场是按自繁自养的原则进行生产,把养猪生产的过程人为分为两大阶段,即母猪、仔猪和育成猪。母猪、仔猪阶段防疫和保温要求高,适合生态沼气综合利用模式。因为畜禽养殖业、种植业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相互依存、互为利益的耦合体。遵循生态规律,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把种养相结合,这样既能保障母猪及仔猪健康生长发育,又不需建大沼气池及配套大面积种植园;既能充分利用沼气给仔猪保温,又能利用沼渣、沼液、沼肥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而育成猪舍则采用“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能有效解决猪场粪尿的难题。实现了“零排放”;猪舍环境得到优化,疾病减少,防疫压力减轻;极大地节省了劳动力,节省了冲洗栏舍用水;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稻壳、花生壳、玉米秸秆等作发酵垫料。笔者曾在一个有350头核心种猪,年出栏7000头规模化猪场按这两种模式的互补进行了两年多试验,取得显著的效果,深受到养猪企业的欢迎。
3.2抓住机遇,突破“瓶颈”。 规模猪场的沼气工程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农业、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畜禽养殖企业稳定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农村沼气,猪场的沼气工程已列入农业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予以扶持。“零排放”自然养猪模式已列为《2008年国家重点环保实用技术》,该项技术已在福建、山东等多地试点和推广使用,成效较为显著,受到养猪企业的良好评价。因此,规模化养猪场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扶持政策,积极利用沼气工程建设与“零排放”自然养猪法的现有技术进行改造优化组合,取长补短,突破当前养猪业面临环境污染的难题。
3.3实施全过程健康养猪技术的指导和监控。包括对猪场疫苗免疫程序和兽医保健程序的制定与调整;猪场合理建设、布局、隔离、消毒、卫生等生物安全管理规程;猪病定期监测、兽医技术培训和综合配套服务;采用全进全出、多点生产的养猪生产工艺流程等等落实到位;重视养猪场内外环境绿化,达到吸收猪场大气中有害、有毒物质、过滤、净化空气、减轻异味;科学修建雨水沟,实行雨污分离,减小污水排放量。
3.4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根据养猪生产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国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对排污不达标养猪场,限定时间进行整改;新建场必须先参加环评,严格按“环境友好、安全优质、持续高效”的现代养猪模式进行生产。
3.5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提高业主环保意识。由于养猪业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防治养猪污染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需加大环保法规宣传力度和环境污染惩治力度,让业主认清“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原则,企业是污染治理的主导,防治污染是企业的义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制订相关优惠政策,扶持与引导养猪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奖罚分明,积极引导规模化养猪场构建现代生态环保养猪模式,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丽等.浅谈规模化养猪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泰州科技》2009年02期.
[2]章广德等. 规模化养猪场粪便污染治理的探索与思考《黑龙江环境通报》2009年02期.
[3]李诗兵等.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综合治理方案《当代畜牧》2008年04期.
[4]陈亮等.湖南养猪场污染治理适用技术及投资分析《中国沼气》2009.2.
[5]倪俊娟. 生物发酵猪舍零排放养猪技术发展的优势《河南畜牧兽医》2009年第29卷8期.
1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2004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1抓组织保障,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生猪产业是我县农村的传统和骨干产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县级领导为组长,畜牧、质监、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2.3抓科技推广,推动生猪产业从数量型向量质并重型转变,实现良种繁育体系标准化和规模猪场饲养管理标准化。一是品种优良化。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加快良种猪繁育体系建设,加速生猪品种更新。二是生猪养殖技术标准化。以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为载体,制订了圈舍建设、饲养管理养殖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三是发展生态化。引进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率先在兴旺牧业养殖公司和利泰农养殖公司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四是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五是加强与“川农”、“西南大学”、“省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生猪产业的科研基地,构筑**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天泉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成为中国第二家、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这一系统的生猪养殖场。
关键词:汉中市;生猪产业;存在问题;对策
一、汉中市生猪产业发展迅速
2006年至今,汉中市以“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为战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以政府政策为指导,以农民利益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坚持突出特色优势,走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大中型养猪场相结合的道路,加快了汉中主导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汉中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规模化生猪养殖公司成为带动汉中市生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且效益较好。汉中的许多生猪养殖、屠宰和加工企业,如天韩、顺鑫、天利、天亿、绿丰等,其整个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推动了汉中市生猪产业的发展。城固县顺鑫鹏程种猪基地是由北京顺鑫农业控股的合资企业,顺鑫农业是以良种猪引进、扩繁、生猪饲养、屠宰和熟肉食品加工的上市企业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完善的生猪养殖、屠宰、深加工产业链和中国驰名的“鹏程”品牌,是2008年奥运会猪肉特供中心。该公司种猪和猪肉大多销往省外,以四川、甘肃和湖南等省为主,属于省级龙头示范企业,资金雄厚,管理规范,每年出栏数基本保持在15000头,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种猪占汉中种猪市场的六到七成。品种齐全,主要有大白,长白,杜洛克等,每年约出栏肥猪10000头,随着市场行情的上涨,效益较好。规模化养猪企业有力带动了汉中市养猪产业的发展,在生猪疫情防治、品种升级换代,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道路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是家庭适度规模生猪养殖快速发展。目前大约统计汉中共有生猪养殖户60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8%,且存栏5~50头猪的养殖户较多,占15%,存栏50~100头的养殖户占养殖户总数的1%,存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占养殖户总数的0.5%,。“一村一品”生猪养殖项目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生猪养殖示范村的建立,为汉中市生猪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最后是生猪效益显著提高、生产水平和质量更上一层楼。2010年全市猪肉产量约为40万吨,占肉类总产品的85%,实现产值45亿元,已经发展成为农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同时随着畜牧兽医站实用先进技术的推广,结合企业、农户的养殖技术和经验,使得生猪养殖疫情有所减少,成活率提高,出栏时间缩短,出肉率提高,瘦肉率已经高达56%,适应市场需求,养殖生猪的效益和水平大大提高。
二、汉中市妇女从事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疫病制约生猪产业发展
汉中是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城市之一,由于其不同于关中和陕北的特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了其发展养殖业的优势和不足。汉中气候温和,空气潮湿易于疫病传播,也决定了该市生猪疫病防控难度大的特点。而疫病预防和控制是生猪养殖的重要环节和能否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近年来生猪疫病越来越多,而且还在出现新的疫病病种,如此情况不但影响了农民增收、汉中市生猪产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它是政府、企业和养殖户等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目前汉中辖区的各市县影响生猪产业发展的疫病要有口蹄疫、猪瘟、猪丹毒、猪链球菌病、仔猪小病毒病,伪狂犬病、气喘病、猪附红细胞体病、仔猪副伤寒、猪传染性胃肠炎、仔猪黄痢等15种疫病。
目前,导致生猪疫病难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防疫不当造成疫病的频发,主要表现在不按程序防疫、疫苗效价不高、疫苗保存、操作不规范等方面。二是治疗不恰当,导致耐药菌株产生。主要表现在超量、胡乱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药物;盲目用药,药物之间产生相互抵消作用,大大降低疗效,同时使生猪产生抗药性;治疗不彻底;新药成分不明,使用不规范。三是使用抗菌药物添加剂不科学、引种不规范、养殖环境差等。
(二)饲养成本增加
一般来说,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的七成左右,近两年物价普遍上涨,尤其是猪饲料主要来源的稻谷、玉米、麸皮、糠等产品价格都有一定幅度的上涨,导致生猪饲养成本不断上涨,再加之人工费上涨,仔猪价格上涨等因素,最终使得养猪成本持续攀升,居高不下。
(三)技术人才仍然短缺
虽然近几年政府及各相关部门通过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养猪方面的技术人才,但现有的技术人员数量仍然与目前的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截止2010年底,全市规模养殖厂级7500户,而全市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畜牧兽医从业人员不到600人,一般多集中在技术推广部门,具体落实到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人数又是少之又少。
(四)小规模生猪养殖户获取信息渠道少,难以准确把握市场行情
猪肉是一种具有需求弹性大,供给弹性小的产品。消费者对猪肉价格的涨跌反应敏感。猪肉价格一上涨,销售量立刻减少。猪肉还有可能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可能,比如:猪肉价格高,消费者可以买鸡肉,鸭肉等产品,从而减少对猪肉的消费。养猪农户由于比较分散,信息来源渠道少,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市场信息,因此主要以当前市场价格作为参考,是多养、少养还是不养,对市场反应相对滞后。往往出现一时间猪肉数量多,集中上市,导致低价出售,而另一时间,会出现市场价格高,农户又没有生猪课出栏上市的情况。
(五)全市生猪养殖发展不均衡
生猪养殖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有较好的收益,但是汉中山区县和平川县养殖规模却有着很大差别。平川县交通条件便利,养殖规模较大,效益高,规模发展快,市场供应充足;而山区县手地理条件的制约,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养殖规模小,效益低,出现少养甚至不养的现象。
(六)生猪大量外销,导致价格上涨
从汉中市规模养殖企业了解的相关情况表明,东部发达省份以及北京、天津等城市,认为养猪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部门来说经济效益低,且污染较大,因此出现了在西部地区建厂或收购生猪的情况,每年都有大批外地客商来汉中收购生猪,一定程度上造成本地猪源警长,猪肉价格上涨,影响到汉中本地市场的供应和价格的稳定。
另外,资金、规模和自身素质以及观念、生产方式等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汉中市生猪产业的发展。
三、促进汉中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有效进行疫病防控,建立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
疫病是养猪产业面临的最大风险,必须加大防控力度,降低生猪饲养风险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建议各畜牧兽医部门要深入基层扎实展开各项工作,严防重大疫病、疫情的发生,保证生猪有疫病及时控制、治疗,不扩散,不成灾,保障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应当从市到县、乡(镇)、村各个层级建立一套完整的生猪疫病防控体系,并逐步完善,从制度上确保疫病防控工作的高效的展开,减少或避免由于疫病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进行技术培训、加快技术转移,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加快技术培训、加快技术转移是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猪的关键点。在汉中市发展一村一品适度规模养猪项目中,虽然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养殖户急需知识更新,技术帮扶。因此,在抓家庭适度规模养猪发展的同时,要始终把技术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组织各级技术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全市先后举办了培训班近10期,培养骨干技术人员近500多余人,制定优惠帮扶政策,鼓励广大相关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培训办到各村,把养殖技术送到农户家中,各村落实技术人员抓点示范,从建猪舍、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科学养殖、安全生产,解决效益最大化,坚定农民生猪养殖的信心。
(三)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小规模生猪养殖户进入市场化的程度
小规模生猪养殖户无法应对市场的各种挑战,只有联合起来才是正确的道路。要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的原则,利用契约、合同的形式,使农户结成一个利益联合体――养猪专业合作社,通过这个组织进行自我保护、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体现市场经济的原则,使农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专业合作可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保护农民利益。小规模生猪养殖户作为分散、独立的生产经营者,进入市场必将面临诸多问题。如难以及时准确的把握市场行情,在生产上常常是产品结构趋同,容易造成大起大落;无力抵御由于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巨大风险;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中没有发言权,大量利益流失等。而养猪专业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和市场的中介,可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农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养猪专业合作社掌握信息比农民自己所掌握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可以避免生产大起大落局面出现,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四)发挥政府部门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建立预警机制
物价、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要通力合作,加强生猪市场、质量和价格的监管,严禁出现乱涨价、乱收费、加工销售病死猪情况。同时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购销衔接的中间作用。各种节假日需求量较大时,提前组织好货源,确保市场供应。同时生猪生产主管部门应有效发挥调控职能,严密监控食肉市场变化动态,合理编制生猪产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相关预警机制。
(五)各种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普遍认为生猪养殖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仍然是影响汉中市生猪产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因此我们要拓展融资思路,通过各种方式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汉中市政府提出到2011年,生猪饲养量要突破1000万头,出栏600万头,产值达到60亿元,生猪产业对农民的贡献率要达到30%以上,把我市建设成为生猪产业强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巨大的投资,估计80亿元。这必然要求有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作为保障,在如何发挥财政投入效益最大化方面,要变经济扶持政策为奖励政策加扶持政策。奖励和扶持政策要具体落实到企业、农户,避免因为套政府资金而弄虚作假或盲目进入养猪行业,出现的不良后果,这会极大的伤害养殖户的投资热情,也会影响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另外,加快生猪品种改良,建立品种体系,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增长方式也是发展汉中市生猪产业必须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国侨.制约生猪产业发展的四大瓶颈[J].畜牧兽医,2010,(7):78-79.
(一)政府配套服务力度加大。在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相关规划、计划、决定的指导下,我县畜牧部门和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围绕贯彻落实国家生猪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万头村、千头社”和全年新发展500个养殖大户目标,集中技术、物力、财力,从良种、良法、圈舍、防疫和市场入手,帮助专业村、社、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在用地、修路、用电、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各级领导干部领办、督办畜牧大户,鼓励社会资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创办畜牧专业户;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予以扶持,“以奖代补”,工作在前,奖励在后,激励农民养猪。去年,县政府奖励给养殖大户生猪出栏、引种、补栏等方面的资金达到万元;四是能繁母猪保险业务的良好运行,为畜牧健康发展增添了亮点,为广大养殖户开辟了一条新的安全通道。
(二)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发展。在养猪基地和养猪大户中,农民自发地组织了养殖专业学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主要作用是为产供销提供一体化服务,其中部分的养猪协会作用较大,它们有健全的制度和运行程序,结合本地实际,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规格建圈、统一饲料配方、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将千家万户连成一片,实现了“协会+基地+农户”的格局,收到了降低成本,减少疾病、抵御风险、增加效益的多赢效果。
(三)科技服务发挥了支撑作用。一是良种服务初见成效。全县建有、、、等四个良种猪扩繁场,乡镇建立三元商品代繁育场106个。县畜牧局大力实施生猪良种化补贴项目,完善了31个良种猪供应站的基础设施,添置了31套猪人工授精器械和设备。输送了部分项目站人员参加省改良总站举行的技术培训,上半年完成猪只人工授精万余窝。良种服务纵横交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供种网络,生猪良种化率达到了98%以上。二是强化了疫病防治。重点对猪瘟、口蹄疫、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鸡新城疫等实行强制免疫,尤其是对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杜绝了疫病的传播。三是加强了执法工作,严厉打击了经营伪劣兽药、饲料和违禁添加剂。严格畜禽产地、屠宰、市场肉品和出入境的检疫,基本保证疫病不传入扩散,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到有效服务。四是开发了畜产品深加工技术。以食业公司、集团“”公司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仅缓解了群众卖猪难的问题,而且还增加了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人才培育引起了高度重视。一是村级动物防疫人员,是经过了县乡畜牧部门选拔、培训而成,是一只稳定的队伍,负担着本村动物疫病的防治。二是乡镇畜牧兽医站职工,经过多年的培训、实践,狠抓继续教育工作,政治思想和业务技能显着提升,专门负责畜牧发展,技术指导,疫病防治,技术普及等工作。以上两类畜牧人才被历届政府所重视,人员众多,机构稳定,贡献突出。三是农村专业户、重点户的人才培育,各级政府借助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科技入户和“阳光工程”等项目,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对养殖大户、养殖场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据统计,目前已有万多农村群众掌握了畜禽养殖发展技术,有不少能人大户已脱颖而出。
(五)信息服务空间进一步拓展。一是中介组织。“猪贩子”是一只活跃在市场与养殖户之间的生力军,市场行情由他们传递,在畜牧发展中有一定的作用。二是龙头企业,如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四川公司分公司等,它们依托各自母公司在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物流等多方优势使产供销有机的结合起来,效益较为显着。三是加工企业。如公司和,都与国内众多加工、经营企业建立有营销关系,有宽畅的销售信息渠道。四是网络服务。部分专业大户,通过网络与外面厂家建立供销关系,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状态。
二、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配套服务中的问题
1、资金紧缺。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很多缺乏周转资金。一些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虽然得到政府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水电价格矛盾。各级政府明文规定,对养殖大户用水用电执行农业生产性用水用电价格,但时至今日,全县上千家规模养殖场(户)仍然在支付高位水电价格。养殖业是微利行业,加之用水用电量巨大,养殖成本的居高不下,使许多农户对养殖望而却步。
3、急功近利。在畜牧产业中,极少部分群众在一无技术、二无资金的情况下,单凭热情在银行袋款匆匆上马养殖项目。市场波动剧烈时,这些大户便一夜返贫,成了举债大户。
(二)农民组织服务中的问题
在众多的农民组织中,除极少数养猪协会实行“协会+基地+农户”,依靠利益把养猪户连接起来外,多数专业组织徒有虚名,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科技服务中的问题
1、良种供应不足。目前,县、乡两级良种繁育网络虽已建成,但良繁速度缓慢,未能跟上发展步伐。一些大户盲目引进“良种”,造成了较大损失,极个别大户仍然利用本地混杂品种。
2、标准化饲养管理水平低。一是饲料配方粗放,二是科学喂养程度低。据专家反映,如果严格标准化饲养管理,每头商品猪相同日龄可多增长公斤,每头母猪窝平可增收元以上。
3、疫病预防不到位。由于报酬较低,部分村级动物防疫员责任心欠缺,出工不出力,使许多村社畜禽免疫、消毒等工作未达到预期目标。
4、深加工企业吃不饱。众品公司年分割肉需生猪万头,而现在每日屠宰量不过来头,猪源的不足,将会使深加工企业较长时间“缺饭吃”。
(四)人才培育体系中的问题
1、兽医队伍素质亟待提高。乡镇动物防疫监督人员、村级动物防疫人员专业理论素质不高,与畜牧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急需进行专业理论系统培训。
2、专业大户技术培训“支离破碎”。由于技术人员缺乏,各乡镇对农民大户的培训往往是打急抓,培训主要是靠教材或影像,缺乏临床实践,等到问题出现又不知所措。不系统的培训和缺乏实践的指导,是农民人才产生的难点所在。
(五)市场信息服务中的问题
1、信息不灵。据专业人士调查,、年生猪市场波动,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其根本原因是信息不灵,缺乏科学预测,大家被动地依赖市场,当市场猪价上涨,大家一哄而上,市场价格下跌时,大家一哄而散。市场波动首先冲击的是母猪价格,仔猪不值钱,就杀母猪,价升,仔猪值钱,又大量地喂养母猪。一头母猪从培育到产仔需要一年半时间,这样,就形成了多了多,少了少的波浪式循环。目前都说生猪存栏不足,实则是母猪繁殖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群众信息不灵的问题。
2、中介组织的无序化。“猪贩子”功不可没,但在风险到来时“罪难轻饶”,他们错误地传递消息,制造群众的恐慌心里,为风险推波助澜,从中牟取好处,他们挑大捡肥,压级压价,每头猪平均赚取多元,群众说“养猪的不如贩猪的”,利润分配不公就是指此。
三、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管大不管小,只对畜牧龙头企业和良种繁育场、较大规模养殖场(户)给予帮扶,对千家万户只给政策和小额贷款及贴息贷款扶持,不做大额扶持。新发展大户要视其基础资金状况,一般要具备万元基础,再予以帮助发展,同时,坚决制止“白手起家、强行上马、一浪”的做法。
(二)降低水电价格。对全县规模养殖场(户)用水用电统一执行最优惠的农业生产用水用电价格,减少成本支出,增加养殖效益。
(三)发挥专业协会作用。以县内外发展较好的养猪协会为模板,总结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以现场会的形式,组织各地农民专业组织前去参观学习,使各处的农民组织功能化,时效化,为畜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四)引进优良品种。为保障群众对良种的要求,建议技术部门组织群众有计划的从外地正规厂家调运良种猪,但一定要搞好检疫和疫病防治工作。同时,做好群众的宣传工作,杜绝他们的单独“调种”,单独“引病”,以免造成损失。
(五)加强人才培育。制定基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划,落实继续教育培训经费,组织县级以下畜牧兽医技术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到大专院校轮训,提高基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乡镇专业人才问题解决了,农村专业户、重点户的人才培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六)强化畜禽强制免疫。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投入,完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增加村级动物防疫员报酬,提高基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水平。
(七)加强牧业行政执法。依法加强饲料兽药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生产经营伪劣兽药、饲料和违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确保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特别是畜禽产地、屠宰、出入境的检疫,力争疫情不传入,疫病不扩散。
(八)大力扶持畜牧龙头企业。继续培植壮大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公司等养殖龙头企业,坚定不移的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实现互利双赢。将温氏养猪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项目、现代农业(生猪)项目结合,加大在建的个“生猪万头村”项目力度,完成新发展生猪养殖大户500户目标。二是加大对食业有限公司和公司的扶持力度,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增加企业和养殖户效益。
(九)加强中介组织管理。仿照外地经验,对“猪贩子”队伍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培训、持证上岗、执照营业、守法经营,为畜牧业发展发挥正面作用。同时,充分发挥龙头加工企业和“产供销一条龙”模式,让生产者与销售者直接见面,减少或缩小中间环节,以增加农户收入。
(十)建立市场信息预警机制。各级可利用现有信息机构,充实专业人员,专门从事畜牧市场商品信息、价格变化、饲料发展、疫病动态等各种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利用“电子农务”,及时、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各级政府、养殖户、加工企业等,帮助他们提高预防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使畜牧业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