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黑猪-杂交猪,中国自主培育的猪种。发源于京郊各国营猪场,其血统源自亚、欧、美三大洲的诸多品种,特点为成年体重为两百至两百五十公斤,体长一百四十五至一百六十五厘米。其育成技术一九八二年通过国家农业部鉴定并获部级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科技成果一等奖。
杜洛克猪-产于美国,于19世纪60年代在美国东北部由美国纽约红毛杜洛克猪、新泽西州的泽西红毛猪以及康乃狄格州的红毛巴克夏猪育成的。特点是体质结实,生活力强,放牧性好,生长快,瘦肉多。
汉普夏猪-著名肉用型猪品种之一。早期曾称为“薄皮猪”,原产于美国。特点是全身主要为黑色,肩部到前肢有一条白带环绕,头大小适中,颜面直,耳向上直立,中躯较宽,背腰粗短,体躯紧凑,呈拱形。眼肌面积较大,胴体瘦肉率65%以上,成年体重较大。
湖北白猪是湖北省1986年育成的瘦肉型新品种。特点是全身被毛全白,头稍轻,体长,两耳前倾或稍下垂,背腰平直,中躯较长,腹小,腿臂丰满,肢蹄结实,有效乳头12个以上。
槐猪-中国地方猪种,属华南型,中国优良品种猪之一。特点是全身黑色,头短而宽,额部有横行皱纹,腹大下垂,臀部丰满,大腿肥厚。成年猪多为卧系,属小型早熟、脂肪型猪种,体格较小。
闽北花猪-福建山区的地方猪种。特点是被毛细、稀、短,头中等大小,额有深浅、形状不一的皱纹,耳前倾下垂,颈短厚,背腰宽,背多凹陷,腹大下垂,臀宽而稍倾斜。毛色为黑白斑块相间,分布不很一致,有的除四肢、腹下部及尾端为白色外,其余均为黑色;有的胸部、腹部、肩胛部和四肢、尾端均为白色;有的肩部有宽窄不一、两侧相连或不连接的白色环带,俗称“花背甲”。
斯格猪是专门化品系杂交育成的超级瘦肉型猪,目前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苏、广西、广东、 福建、贵州、北京、辽宁和黑龙江等省市区。特点是生长发育极快,外貌相似于长白猪,其后腿和臀部十分发达,四肢比长白 猪粗短,嘴筒亦比长白猪短。
长白猪原名“兰德瑞斯猪”,世界上优秀的腌肉型猪种,原产丹麦,由当地猪与大约克夏猪杂交育成。特点是全身白色,头狭长,背腰长,胸腰椎有22个以上,肋骨16对,后躯发达,大腿丰满,四肢高,皮薄,瘦肉多。
苏太母猪具有产仔多、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耐粗饲、肉质鲜美等优良特点,可作为生产三元瘦肉型猪的母本。 苏太母猪全身被毛黑色,耳中等大耳垂向前下方,头面有清晰皱纹,嘴中等长而直,四肢结实,背腰平直,腹小,后躯丰满,具有明显的瘦肉型猪特征。 苏太母猪9月龄体重116.31千克,公猪10月龄体重126.56千克;育肥猪体重25-90千克阶段,日增重623.12克,饲料利用率3
太湖母猪是世界上产仔数最多的猪种,享有“国宝”之誉,苏州地区是太湖猪的重点产区。太湖猪是太湖地区几个猪品种类群的总称,包括二花脸猪、梅山猪、横泾猪、枫泾猪、米猪、沙乌头猪和嘉兴黑猪七个大的类群,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43个县、区。为避免“异名同种”现象,1973年相关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后,把分布在太湖流域、种质特性相似的七个猪种类群统一命名为“太湖猪”。太湖猪在太湖地区优越的
太湖母猪是世界上产仔数最多的猪种,享有“国宝”之誉,苏州地区是太湖猪的重点产区。太湖猪是太湖地区几个猪品种类群的总称,包括二花脸猪、梅山猪、横泾猪、枫泾猪、米猪、沙乌头猪和嘉兴黑猪七个大的类群,主要分布在环太湖流域的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的43个县、区。为避免“异名同种”现象,1973年相关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后,把分布在太湖流域、种质特性相似的七个猪种类群统一命名为“太湖猪”。太湖猪在太湖地区优越的
二元母猪是指长白公猪与大白母猪或大白公猪与长白母猪杂交所产生的(长大或大长)母猪。
皮特兰猪原产于比利时的布拉帮特省,是由法国的贝叶杂交猪与英国的巴克夏猪进行回交,然后再与英国的大白猪杂交育成的。主要特点是瘦肉率高,后驱和双肩肌肉丰满。
皮特兰猪原产于比利时的布拉帮特省,是由法国的贝叶杂交猪与英国的巴克夏猪进行回交,然后再与英国的大白猪杂交育成的。主要特点是瘦肉率高,后驱和双肩肌肉丰满。
责任编辑: